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比较

汤文卫

湖南省澧县人民医院湖南澧县4155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4例纳入本研究,结合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跨伤椎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经伤椎进行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包括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术后半年的相关矫正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即可VAS和JOA指标对比无数据差异(P>0.05),而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度、即刻矫正度以及术后半年的Cobb角度、即刻矫正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的术后即刻矫正指标和术后半年的相对高度和矫正丢失度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在临床矫正治疗中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更好地维持矫正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见于严重事故中,例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和交通事故,其临床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是进行跨节段椎弓根钉治疗,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这类术式对患者的后凸畸形矫正没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伤椎的高度与患者的骨块复位效果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出现矫正丢失[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取得了满意效果,对此做相关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时患者为事故性骨折损伤,非病理性骨折,同时患者的伤椎椎体未见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方案均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结合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4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其年龄在23~65岁,平均为42.1岁,患者的骨折Denis分型中,A型12例、B型14例、C型8例,D型8例、E型5例,同时患者的脊髓神经Frankel评分中,A级6例、B级7例、C级6例,D级14例、E级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其年龄在21~65岁,平均为42.3岁,患者的骨折Denis分型中,A型11例、B型15例、C型9例,D型7例、E型5例,同时患者的脊髓神经Frankel评分中,A级5例、B级6例、C级7例,D级14例、E级1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中年龄、性别构成以及骨折分型和神经评分评级均无数据差异。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取患者的仰卧体位,结合垫枕将骨盆和胸骨柄部位垫高,然后从正中入路,以患者的伤椎为中心,结合微创入路对患者进行结构显露[2]。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跨伤椎固定进行治疗,取四枚椎弓根钉分别放置在患者的伤椎上下部位,同时放置纵向连杆,安放前要做好预弯处理,放置后纵向撑开,从而促进伤椎高度的恢复,并且对患者进行后凸畸形的矫正[3];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经伤椎进行固定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两枚螺钉进行伤椎插入,螺钉长度需要比上一椎体所用的螺钉短8mm左右,避免患者出现伤椎内部骨块的挤压,并且安装纵向连杆后将相应的螺帽拧紧,并且将螺帽作为支点,向两侧依次进行纵向撑开,最后将螺钉螺帽全部拧紧,对手手术中合并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在复位完成后进行椎板开窗术将没有复位的骨块推入椎体内[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包括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术后半年的相关矫正指标情况[6]。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分析结合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即刻VAS和JOA指标对比无数据差异(P>0.05),,详细数据见表1;而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度、即刻矫正度以及术后半年的Cobb角度、即矫正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的术后即刻矫正指标和术后半年的相对高度和矫正丢失度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2、3。

表1两组患者术前和手术后即刻VAS和JOA指标对比

*表示手术后半年与手术前相比,P?0.05;#表示手术后半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后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组织创伤小的优势,同时降低肌肉的神经损伤,降低疼痛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非常有利[6]。在伤椎固定的治疗中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手术方法,降低患者内固定后的失效率非常重要。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即可VAS和JOA指标对比无数据差异(P>0.05),而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度、即刻矫正度以及术后半年的Cobb角度、即矫正度指标均显著由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的术后即刻矫正指标和术后半年的相对高度和矫正丢失度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在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在临床矫正治疗中应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有根号的应用效果,能够更好地维持矫正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营川,杜珊珊.分析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111.

[2]王荣生,石裕明,刘雄业,许育东.试论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6(12):6-7.

[3]顾叶,薛峰,盛晓文,彭育沁,王正飞,徐怡良,陈兵乾,钱宇峰.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4):201+200.

[4]苗吉显.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7):17-19.

[5]刘勇,陈序汉,曾繁云,卢文.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3):3510-3511.

[6]潘磊.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OL].河南医学研究,201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