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不同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比较分析

王洪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68例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且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34例患儿的置管后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均低于对照组数据,而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观察组34例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全身麻醉;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比较;分析

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在于气管,一旦出现梗阻现象,则易造成窒息,通常选择采用气管异物取出术进行治疗,但是该方法治疗中最危险过程在于手术麻醉,主要是因为患儿可受麻醉的影响出现应激反应,继而引起喉痉挛等并发症,加上患儿年龄较小,喉部迷走神经较为丰富,且对外来异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从而对手术操作增加一定难度,因此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尤为重要,对手术成功率具有促进作用【1、2】;我院为了探究不同全身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效果,选取研究对象为68例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且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68例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于2016年09月02日至2018年04月09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静脉注射盐酸氯胺酮、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各34例。

观察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为17例、17例;平均年龄值(5.02±0.11)岁。

对照组男女性别各占例数为18例、16例;平均年龄值(5.05±0.13)岁。

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且行高频正压通气,于术前肌肉注射长托宁(0.01mg/kg),有利于抑制腺体的分泌;若患儿存在缺氧症状,则行面罩吸氧,且采用硫喷妥钠行麻醉诱导,待其完全入睡后垫高肩部,头后仰。

对照组方法--给予静脉注射盐酸氯胺酮,剂量为1mg/kg,若术中出现呛咳、躁动等现象则需追加药物剂量0.5mg/kg,以达到维持麻醉的作用。

观察组方法--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剂量为2mg/kg,且以静脉滴注方式维持麻醉,剂量为40mg/10s。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处理及分析文中数据可运用SPSS20.0版本的医学软件,以P<0.05表示对比数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置管后生命体征指标及苏醒时间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置管后心率、氧饱和度、血压低于对照组数据,而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1):两组68例患儿置管后生命体征指标及苏醒时间对比

观察组---心率(102.32±4.25次/min)、氧饱和度(97.01±1.32%)、血压(12.20±0.45kpa)、苏醒时间(22.36±3.45min)。

对照组---心率(118.32±5.32次/min)、氧饱和度(98.75±2.45%)、血压(10.82±0.23kpa)、苏醒时间(46.78±4.74min)。

2.2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2):两组68例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94%,其中术中躁动1例、术后喉水肿1例。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65%,其中术中呛咳2例、术中躁动1例、术后精神亢奋2例、术后喉水肿1例。

3讨论

临床上建议选择全身麻醉方法应用于气管异物取出术中,能够在减少咽喉部损伤的同时抑制机体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3】;麻醉方法应用过程中需格外注意麻醉深度,以免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生苏醒或意识恢复现象,故此治疗过程中患儿一旦出现呛咳、屏气等症状,则需立即增加麻醉剂量,继而在最大限度下保证手术治疗顺利完成【4、5】;临床上一般术前给予长托宁,以达到抑制腺体分泌的效果,与阿托品相比,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对心脑血管副作用少,无中枢抑制作用;基础麻醉则选择具有起效快但短效的硫喷妥钠,能够促使患儿迅速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中,若是在该基础上再行麻醉,则对麻醉药物剂量起到一定减少作用,有利于平稳安全的度过麻醉期;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丙泊酚能够对呼吸循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强于氯胺酮,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医生需格外注意患儿呼吸抑制情况,一旦发生需立即采用面罩加压吸氧,有利于避免缺氧症状的出现;也有相关文献报道:丙泊酚能够明显抑制咽喉反射情况,有利于减少术中出现屏气、呛咳等事件的风险,故此在临床上选择丙泊酚行全身麻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氯胺酮药物具有严重的精神副反应,虽然能够阻断痛觉传导,但是术后患儿可存在严重的精神亢奋现象,加上苏醒时间普遍延长,为此丙泊酚更加适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

总而言之,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发挥显著麻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华磊.右美托咪定辅助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7):2598-2599.

[2]许开敢,甘武宁,苏瑛.两种不同麻醉通气方式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74-75.

[3]赵静,禹二友,童易如.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中麻醉方法与通气方式的应用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15(4):400-403.

[4]何景培,陈海林,莫朴,等.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处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5):717-719.

[5]张倩,董辉.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