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宋杨

天津海滨人民医院发射诊断科天津市300280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7年4月~2018年8月期间选取7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分别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冠脉CT成像都非常满意,能够清晰显示出在主要的冠脉分支。两种诊断方法显示的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冠脉CT成像检出的钙化斑块明显多于冠脉造影(P<0.05);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冠脉CT成像的应用价值要高于冠脉造影,具有突出的微创优势,而且操作方便、安全,检查费用低,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予以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CT成像;冠脉造影;临床价值

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心血管疾病[1],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患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鉴于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提早诊断,明确病因和病情程度,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选择性的冠脉造影检查是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但这种检查方式属于有创,而且检查费用高,还伴有并发症,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接受。多层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非常强大[2],给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比较了两种检查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研究的78例患者全部存在冠心病高风险因素,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和不适、发作性胸闷,合并典型的或者非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律,对研究内容知晓且愿意配合完成研究。排除人工瓣膜置换、安装起搏器、对碘剂过敏、慢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47岁~78岁,平均年龄(62.57±4.32)岁。

1.2方法

①CT检查:叮嘱患者禁食8小时,使用GEHD750宝石CT,参数设置:层距和层厚均为0.625mm;FOV250mm;自动调节电流;螺距为0.16~0.2;管电压120kV。将患者的心率调整到70次/min以下。从主动脉弓开始扫描,直至心脏隔面下的5cm;然后进行胸廓入口到心脏隔面胸部屏气的定位像,连续10s平扫心脏。经患者的肘静脉注射320mg/mL的碘佛醇,注射速度为5mL/s,注射总剂量在40~70mL之间[3]。注射结束后,实施同层动态扫描,需要覆盖患者的全心,然后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及曲面重建,再查看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斑块。

②工作站多维重建技术的后处理:通过standard法0.625mm薄层对CT扫描结束后的溶剂数据进行重建处理,然后传到工作站,对冠状动脉的各支通过三维法多角度、多层面的放大。多维重建后技术共包含5种[4]:冠状动脉探针技术、最大密度投影、3D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与表面遮盖法。重建的间隔与层厚均为0.625mm。应用GEADW4.6软件处理CT图像,至少两位主治医生分析、评定CT图像。

③冠脉造影检查:应用PHILIPSAlluraXper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将F6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通过患者的股动脉刺入,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方法分别为4-6个体位投照和2~3个体位投照。通过自动血管分析软件处理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冠脉造影血管的狭窄程度由至少两名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评估。

1.3观察评定标准[5]

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评定标准:①管径缩小幅度<50%为正常或者轻度狭窄;②管径缩小50%~75%为中度狭窄;③管径缩小76%~89%为重度狭窄;④管径缩小≥90%表示次全闭塞;⑤全闭塞。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级差异比较,见表1

表1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级差异比较(n,%)

3讨论

冠心病患者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很有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比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威胁最大的严重疾病之一[6],病情严重者会丧失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一直以来,临床都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准确预测冠心病风险的方法,冠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最突出的优势是诊断的准确率高[7],但这也是一种又创检查,需要介入治疗,而且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超过一半其实无需采取冠脉血运重建治疗。除此之外,冠脉造影对设备、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检查费用高,最重要的是容易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越来越完善,多层螺旋CT以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被应用于多科室、多疾病的诊断中,同时也让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契机。

3.1冠脉CT成像和冠脉造影对钙化斑块的检出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钙化斑块,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21.79%和19.23%;混合斑块检出率是14.10%和11.54%(P>0.05)。但冠脉CT成像技术对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为30.77%,明显高于冠脉造影20.51%(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冠脉CT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冠状动脉的病变密度定量来发现钙化斑块[8],而冠脉造影则不具备此种功能。冠脉CT成像的独特优势对于明确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性质等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而为介入手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如果冠脉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发生破裂,抑或形成血栓,则会诱发急性冠心病[9]。鉴于此,明确斑块的性质和大小,对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预后、避免斑块破裂与脱落都十分重要。

3.2冠脉CT成像技术的优势分析

①操作安全、费用低、无创、效率高,患者的接受程度高。②能够将冠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起源直观清晰的呈现出来,和解剖形态非常相似[10],敏感度高。特别是诊断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冠状CT成像技术都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避免了不必要的介入治疗,提高了诊断的安全性。冠脉CT成像由于适合诊断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更便于医生准确、客观的判断斑块的易损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

应用冠脉CT成像技术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和呼吸频率等因素会对成像的质量产生影响,和冠脉造影相比,冠脉CT成像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略微逊色,不能充分显示出冠脉的细小分支。所以,检查前应保证患者的心率<70次/min。

综上所述:应用冠脉CT成像诊断冠心病,不仅扫描速度迅速、分辨率高,而且具有冠脉造影所不具备的无创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君,牛金亮,刘嘉等.冠状动脉CT检查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瘀阻证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2):2323-2325.

[2]陈亮.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6,51(9):969-971.

[3]曾文军,候青,高彦文等.64排冠脉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1):6115-6117.

[4]韦章诚,罗鹰,高德军等.冠脉CT血管成像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冠脉冠心病患者中斑块狭窄的差异[J].放射学实践,2016,31(6):487-491.

[5]刘玉茹,卢艳秋,徐慧敏等.冠脉CT造影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与心血管病相关因素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49-51.

[6]盖兢泾,翟学,白启才等.冠脉CT对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1):56-59.

[7]吴刚.冠心病及其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CT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44-46.

[8]李俊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和冠脉CT检查的相关性研究[J].医药前沿,2018,8(4):27-28.

[9]魏兆龙,郑玉飞.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6,35(30):196-198.

[10]武玉钦.64排冠脉CT和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