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CT随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CT随诊

欧海鹏

宁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宁乡410611

摘要:目的:探究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于CT随诊结果。方法:选取关节外伤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X线、MRI检查与CT检查影像诊断。对外伤影像的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CT随诊,对副三角骨的退行性改变以及临床结果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在50例患者当中,副三角骨的周围软组织发生肿胀共50例,发生积液共30例,患者副三角骨发生骨髓水肿共27例以及11例发生周围筋膜增厚。对外伤患者1年后进行CT随诊结果表明,骨髓水肿患者中,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24例;积液患者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15例;周围筋膜增厚患者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副三角骨骨髓水肿与在外伤1年后,患者副三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存在相关性。结论:MRI在副三角骨综合征的诊断上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在踝部发生急性外伤后,患者的MRI显示发生骨髓水肿,即强烈地预示在外伤的1年后,患者副三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等改变。

关键词:外伤;副三角骨综合征;影像表现;CT随诊

副三角骨是人足踝部的一种籽骨,其是位于距骨后的下缘以及跟骨后的上缘间[1]。其在人群中发生的几率在9.4%左右,在正常的情况下,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但在患者受到外伤后,副三角骨会产生副三角骨综合征(OTS)。该症状是由副三角骨周围的软组织或本身运动互相之间的挤压导致,是作为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一个主要原因[2]。当前,对于OTS的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进行被动跖屈试验极易性封闭试验进行确诊,在影像诊断上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本研究主要以分析外伤后副三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CT随诊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关节外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的观察研究。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19~67岁,平均年龄为37.6±4.3岁。副三角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的标准:通过被动跖屈试验以及封闭性诊断确诊。进行被动跖屈的试验是通过将踝关节进行90°屈曲,并反复、快速地跖屈踝关节,将足反复、轻度地进行外旋以及内旋。在最大的跖屈位对足进行旋转,使胫骨与跟骨之间副三角骨产生摩擦,试验结果阴性则排除发生OTS,对于阳性且伴后外侧的压痛,则进行封闭性诊断,从副三角骨后的外侧进针,基于利多卡因浸润患者副三角骨周围关节囊,显示跖屈时的疼痛感消失可对OTS进行确诊。

1.2方法

对50例患者发生外伤后均先通过X线摄片观察,发现存在骨折症状需立即手术,对于不适应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不进行纳入以及随诊。最终共有42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并随诊。对于随诊主要是观察以及评估患者副三角骨的增生以及囊性变改变情况。本研究选择于患者术后1年进行CT随诊检查。

X线摄片:通过万东500mA型X线机进行踝关节正侧位摄片,条件参数设置:电压44~52kV,电流10~12.5mA。对所有的部位进行摄片后通过CR处理。

CT扫描:通过东软2000型的双排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先令患者性仰卧位,条件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50mA,扫描层距1mm,层厚1mm。对患者的扫描范围从其踝关节上50mm开始,至其跖趾关节处。

MRI检查:通过Siemens1.5T检查仪进行检查,先令患者行仰卧位,并保持下肢伸直。对其横断面进行扫描:与距骨顶平行,并从下胫腓骨处开展联合扫描,至跟骨的下缘位置。结合进行冠状面的扫描:定位横断面为基础,对平行于内外踝的连线处展开扫描,分别进行双回波快速自旋回波与自旋回波T1WI扫描;进行矢状面的扫描:定位横断面为基础,分别对垂直于内、外踝的连线进行扫描,对扫描的视野设置160mm,层厚设置3~4mm,矩阵设置256*240。对所有的扫描影像资料导入到电脑中进行单幅放大并展开分析诊断。

1.3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本研究有10例患者不适应MRI诊断,因此只对其中的40例展开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显著差异条件,筛选出存在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

2结果

在50例患者当中,副三角骨的周围软组织发生肿胀共50例,发生积液共30例,患者副三角骨发生骨髓水肿共27例以及11例发生周围筋膜增厚。对外伤患者1年后进行CT随诊结果表明,骨髓水肿患者中,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24例;积液患者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15例;周围筋膜增厚患者发生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副三角骨骨髓水肿与在外伤1年后,患者副三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存在相关性。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生骨折、骨髓水肿以及筋膜增厚是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的诱发影响因素。依据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排除软组织肿胀以及积液的影响因素,三个诱发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确定其中骨髓水肿表现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副三角骨是人体足踝部位籽骨,其是由附加的化骨点所形成[3]。在外伤的情况,副三角骨下会发生OTS症状。从而引起副三角骨发生碎裂、变形、囊变以及增生改变等。同时,撞击也会导致其邻近的滑膜关节囊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局部的软组织卡压产生炎症反应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生骨折、骨髓水肿以及筋膜增厚是副三角骨增生以及囊变的诱发影响因素,在分析中,有部分的影像结果存在内部重叠,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确定其中骨髓水肿表现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总而言之,MRI在副三角骨综合征的诊断上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在踝部发生急性外伤后,患者的MRI显示发生骨髓水肿,即强烈地预示在外伤的1年后,患者副三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等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冰.距后三角籽骨撞击综合征影像表现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62-163.

[2]陈君蓉,但倩,张滔,等.X线平片、CT、MRI对尺骨撞击综合征的对照研究[J].华西医学,2015(3):488-491.

[3]张伟.X线平片与MRI在跗三角骨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