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的进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的进展分析

吕苓甫

天津市北辰医院脑系科300400

摘要: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可以说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诱发该疾病的原因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致死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常见治疗手段为综合治疗。但因为此种治疗手段的效果不高,多年来,国内外众多神经外科专家,便就该疾病的治疗方式,展开研究。本文以重型颅脑损伤为立足点,对国内外的相关治疗方法研究,及研究进展等,展开分析。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所谓重型颅脑损伤,是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定结果在3~8分,受伤后,昏迷时间超过6h;或者是在受伤后24h以内,意识再次陷入昏迷状态,时间超过6h的患者。对医学界学术研究人员来讲,重型颅脑损伤最佳治疗方案,一直都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在经过多年研究后,虽然获得了研究成果,但仍有某些难点,亟待解决。本次研究对相关文献资料展开分析,现做出如下综述。

1.住院前急救

在患者住院前,其急救措施主要包括现场和急诊科两方面急救处理。当患者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需要从受伤现场,立即开始紧急救护,首先判断患者颅脑损伤情况,检查其呼吸、血压、脉搏、意识清晰程度、瞳孔大小、是否存在呕吐或气道堵塞、休克等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四肢骨折、胸腹内脏受损等,及时给予必要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纠正患者休克问题。如果患者存在大出血、颅内血压升高等情况,需要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血压,而后立即转移到医院急诊科进行处理。当患者转入急诊科后,需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头部CT检查等,相关检查,第一时间明确患者颅脑损伤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立即行手术,取出颅脑内血肿。在施行住院前急救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对存在循环和呼吸障碍的病人,需要尽早在气管内插管辅助患者呼吸,通过输液的方式,增加患者颅脑容量,将其血压稳定在正常值范围,避免出现早期血氧和血压较低、以及高碳酸血症等出现,导致患者产生脑损害。

2.手术治疗时机与方案

医院在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后,要尽快分析患者病情,根据头部CT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以此来确定,患者是否要行手术进行治疗。若患者有明确手术指征,医护人员则应及时安排手术。对此类患者来讲,其主要包括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常见方法。对受伤较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其展开治疗。开颅清除术,适合单纯的硬膜外部、或硬膜下方血肿,脑挫裂伤不严重的患者。若患者在术前未出现脑疝,在术后未产生脑肿胀,在手术中,可以保留患者颅脑骨瓣。1998年,江基尧教授,将标准大骨瓣减压苏,引入到我国医学界,开始在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之后,江基尧等人,在通过对该手术进行多样化、前瞻性的对照研究之后发现: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脑挫伤、恶性颅内高压、脑水肿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其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的颞顶骨瓣开颅术[2]。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当将患者颅脑内,已经挫伤失去活性的脑组织、血肿等情况,彻底的清除掉。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膨出情况,可以通过将部分颞极清除,或者是在额极行内减压的方式,将骨瓣去除掉,并对硬脑膜行减张缝合术[3]。如果患者存在硬脑膜缺损的情况,可以在手术期间,利用人工硬脑膜,或者是颞肌筋膜行缝合修补术。Stiefel等人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可以及时且持久性的降低患者的颅内血压,提高脑灌注压,使患者脑氧合与预后状况,得到有效改善[4]。Cooper等人则提出:对于患有重型弥漫性外伤性脑损伤的成人患者,在早期治疗期间,可以行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血压,缩短其在重症监护室总体治疗时间[5]。但采用此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增加预后不良问题发生概率。Simard和Hutchinson等人认为,对于受伤后超过了25mmHg,顽固性的颅内高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6]。

3.颅内压监测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监测患者颅内压,已经成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期间,比较常规的一项监测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医院,也开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采用颅内压监测法。对患者颅脑血压进行实时监测,不进可以了解患者颅内压变化,判断其颅脑损伤程度,还可以借助相关数值的记录,为医护人员诊断治疗,进行判断预后等,提供有效帮助。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方法,主要有硬膜下、脑实质内、硬膜外、脑室内、蛛网膜等几种[7]。其中,脑室内插管,同外部压力监测装置进行连接,是可靠性、准确性最高的,颅内压监测方法。目前,该方法在我国,以颅内压监测金标准的“角色”存在。脑室内的颅内压监测装置,也可以借助脑脊液引流的方法,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效果。

4.颅内高压与脑水肿防治方法

4.1脱水剂

现阶段,甘露醇可以说是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常用的药物。甘露醇属于高渗透性的脱水剂,可以通过提升患者血液渗透压的方式,将脑组织内存储的水分,转移到血液内部,而后在通过肾脏,排除体外,从而达到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治疗目的。甘露醇的有效剂量:0.25~1g/kg。当甘露醇给药15~30min之后,会发挥渗透、脱水的治疗作用,该作用能够持续4h。因此,医护人员可以按照患者脑水肿情况,确定给药的间歇时间。一般情况下,4~6h/次,切记使用剂量过大,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8]。

速尿属于利尿性的脱水剂,在临床治疗中,经常和甘露醇进行组合后,共同使用,预防脑水肿。速尿可以借助利尿,对患者血液进行浓缩,提升患者的渗透压,帮助脑组织脱水,降低率内压。速尿常用剂量:20~40mg/次[9]。

3%高渗盐水,对治疗外伤性的颅内压,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毛霄鹏等人,在对20%甘露醇、3%高渗盐水进行研究后发现,二者不仅能够降低颅内压和外伤性的脑水肿,对于降低颅内压,还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但3%高渗盐水,能够起到更长时间的治疗效果[11]。并且,它在降低颅内压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患者脑灌注压,可以作为一线的降低颅内压药物使用。

4.2巴比妥治疗法

巴比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颅内血压,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死率。其作用机制为:1)改变患者的血管张力,有效调节患者的脑血流,降低患者新陈代谢效率。2)对于患者自身的自由基介导中,脂质的过氧化作用,会带来一定一致性[12]。高华等人,借助对比观察的方式,以86例重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为例,在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选取巴比妥治疗,可以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的状态,达到提高脑灌注、保护脑组织的作用[13]。如果巴比妥使用剂量较大,还会对患者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患者血压。因此,在使用巴比妥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血浆内部,巴比妥浓度变化进行监测[14]。在应用巴比妥时,治疗人员需要坚持以下应用原则:一是其他治疗方式均失去治疗效果;二是只能够在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时,才可以使用巴比妥治疗法[15]。

总结:

综上所述,在患者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及时且正确的急救手段,可以为后续治疗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缓解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损伤;住院期间及之后的药物治疗,能够预防脑水肿出现、降低患者颅内血压、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高压氧康复治疗,可以对患者苏醒、改善细胞功能等起到较好的作用。虽然综合治疗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无法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因此,对相关治疗方法展开进一步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刘邦鑫,张剑宁.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2):125-128.

[2]王琰,李洁,郑洪佳,等.高压氧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多方机制综合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7):439-442.

[3]杜军,张维波,黄怀忠.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

[4]高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6):158-160.

[5]李少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110-110.

[6]张锦亮,杨光明.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5):107-108.

[7]李涛,李超,刘晓.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5):92-92.

[8]黄恩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临床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8):26-27.

[9]陈唯实.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术治疗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干预价值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2):112-114.

[10]罗日向,兰晓艳,丘宇,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23例治疗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9):68-68.

[11]李雪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之路,2016(3):91-92.

[12]焦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舱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0):7993-7993.

[13]卢春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2).

[14]李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2-3.

[15]沈亮,苏忠周,周跃,等.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5):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