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

潘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质量控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常规组75人: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75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是98.67%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3.33%和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更优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3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能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质量管理;血液净化;质量控制

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组合而成,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成分之一,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比较重视的科室,因为血液净化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净化需要庞大的仪器设备,操作也较为复杂,需要医师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要多方面的加强质量控制,例如:对患者的管理、对医护人员的管理、控制设备的管理和完善规章制度等[1]。所以,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150例在实行质量控制前与质量控制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观察质量控制的管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0例需要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组75人。

常规组,男32例,女43例,年龄35至65岁,平均年龄(45.2±2.9)岁;观察组,男34例,女41例,年龄37至72岁,平均年龄(43.7±1.3)岁。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治疗其中退出治疗;②是过敏体质;③精神系统疾病;④有认知功能障碍。

1.3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

观察组,对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首先,要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和医疗设备消毒技术的相关规定与我院的实际情况想结合,制定出一套质量控制管理标准。具体内容是: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由相关负责人和控制员组合的),针对每位成员的能力和经验分配到相对应合理的区域;治疗管理的有关事项也要制定合理且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发展,每位成员要定期的进行总结并分析检测结果,把反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并与护理科进行沟通交流,使问题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更加完善;对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护理技能培训,提高知识储备,让组长也定期进修学习,把学习成果对本科室的人员进行授课,让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让护理人员认知到自己的责任感,有重视质量控制的意识,并保证护理质量;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在诊疗过程中禁止手套混用,必须全程无菌操作,降低发生感染的机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要选用一次性物品;深静脉置管如果有渗血或渗夜的情况要立即更换,必须保持置管的洁净干燥,所使用的置换液要现配现用,以免置换液暴露在空中滋生细菌;每天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并记录,避免安全隐患,确保机器的正常工作;要控制好患者病房的环境,尽量安静、整洁,并安放消毒装置和空调,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要清新,光线要充足,定期进行消毒以及床单被罩的更换;需要血液净化的患者属于重危疾病患者,会因为过于担忧出现烦躁、低落、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合理的进行心理疏导,讲解疾病成功的例子,以及医院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以及对医护的信任,鼓励患者,让患者要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这样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不良反应、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一般(75-89分),不满意(74分以下)。满意率=(满意+一般)&pide;总例数×100%。护理质量评分以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专业技能操作为主,分数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越优秀。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是98.67%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3.33%和护理质量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更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需要血液净化患者都是属于重危疾病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压力环境的变化,血液净化患者逐渐增多,所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医院对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就是建立各项规范的制度、改善环境、管理设备仪器等[2],便于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更加合理、方便,避免感染的机率,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质量控制护理管理是针对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的完善护理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质量评价标准也是以需要护理的患者为中心,最大力度的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意愿[3],加强护理过程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病情恢复。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分配到各自的区域,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以及组长的责任包干制,激发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处理解决问题,不断改正工作中不足之处,在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充分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提高护理质量评分。血液净化中心的设备一定进行消毒操作,保持血液净化中心的湿度和温度,注意通风,对血液透析的患者严格的进行检查,因为患者可能会有乙肝、丙肝、性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4],所以在透析之前,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好专机专用的标志,并且在每日工作结束后,对机器的内部管路进行消毒,如机器表明有血液污染的情况,要对机器整体消毒。提高血液净化中心的质量控制管理,并进行严密的检测,可以提高整体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是加速血液净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是98.67%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73.33%和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后,血液净化的护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更优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3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加强质量控制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院时间,为患者减轻经济压力,减少了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能有效的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更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贻清,王玉春.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85-586.

[2]郑娟莲,钟伟强,石咏军,等.血液净化室的质量控制对血液透析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58-259.

[3]周昌娥,李新华.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305-306.

[4]高海娥,王丽萍,肖秀丽,等.环节质量控制在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5(7):1787-1788,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