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研究

凌瑛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412000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纳入2017年8~10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前后,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0%(37/200)和8.00%(1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72/200)和41.50%(83/200),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学干预;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被看作是中药现代化的延伸,但其安全性却饱受质疑。而近年来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次又一次轩然大波的同时,让中药注射剂被贴上了“危险”的标签[1]。本文总结并归纳药学干预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纳入2017年8~10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病历,男性121分,女性79份;年龄2~79岁,平均(38.15±5.16)岁;未婚67例,已婚133例;对照组病历,男性123分,女性77份;年龄2~75岁,平均(38.13±5.17)岁;未婚66例,已婚134例。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等各项指标上P值均大于0.05,数据从统计结果,不具有意义,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选取2017年8~10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照组中药注射剂使用常规管理方法,包括宣传、学习等方式。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200份住院病历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观察组中药注射剂使用药学干预的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如下:①针对中药注射剂试用期间可能出现和经常出现的不合理使用实例进行分析,并对此展开讨论,以减少其发生为最终目的;②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选药的合理性、用法用量、使用疗程、使用频率、联合用药及平均费用等内容;③开展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培训,对平时的使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合理用药建议,对医嘱进行点评。

于2017年11月开始对中药注射剂施行药学干预前后,比较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包括药物选择、剂量不适宜、浓度使用不当、使用疗程过长等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全身反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四处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和使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χ2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为18.50%(3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72/200),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见表1。

表1两组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