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曾文娟

新邵县人民医院湖南新邵422900

摘要:目的: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20例典型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个组类,对常规组采取日常的医护措施,对实验组进行医护一体化护理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一年后,常规组的Harris评分为(80.01±1.32)分,实验组的Harris评分为(93.01±3.31)分,常规组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性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运用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医护一体化护理;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就叫股骨转子间骨折[1]。因为转子部的血液循环丰富,所以骨折后不愈合的情况是很少的。转子间骨折大部分是因为间接或直接暴力的作用所造成的,例如:跌倒的时候,身体因为惯性的作用发生旋转,在外延或者内收的过度位着地的情况;或者跌倒的时候向侧面倒地,大转子遭受到了直接撞击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发生转子间骨折的现象。股骨转子间骨折处也属于频发骨囊性病变的部位之一,所以也可能会导致病理性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临床表现有:转子区明显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斑等现象,下肢的活动能力受到了限制,下肢向外旋的畸形痕迹明显,可达90°,进行轴向叩击时有痛感,测量后可以发现下肢短缩[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20例典型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了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12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56±5.26)岁,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手术的时间平均为(5.93±1.16)d,120例患者的选取的标准有如下七点:(1)年龄在65岁以上;(2)被确诊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骨质疏松的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为三级;(4)改良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三A型或四型;(5)手术后的随访记录满一年;(6)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7)临床治疗记录和随访资料完备。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p>0.05,两组患者病情无明显差异。

1.2护理方案

常规组:患者手术后按照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正常进行术后护理、引流管护理、药用护理等护理措施,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

实验组:对患者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是一种将医生与护理人员放在平等位置上的新型团队服务模式,护士根据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共同决策制定的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措施方案严格执行,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对临床治疗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运用学习的临床知识解决好患者所面临的困惑。(2)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快速的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的信任对于临床治疗和术后护理都拥有绝对的引导作用。(3)患者出院后,护士应该主动的与患者定期联系,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的起居饮食进行建议性指导,反复对患者提醒康复训练的方法,督促患者遵从医嘱,积极进行康复训练。(4)每次对患者进行随访后,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

1.3观察指标

调取两组患者在门诊定期复查的结果,对患者行髋关节的正位片进行核查,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及假体关节有没有出现脱落、破裂的现象。运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手术一年后患者髋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为:疼痛感恢复程度满分为43分,功能恢复程度满分为47分,畸形恢复程度满分4分,关节活动能力恢复满分为6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显著,低于70分则为护理效果差,70至80分为护理效果合格,80至90分为效果良好,90至100分为效果优秀。

1.4统计方式

两组患者的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0.0软件,对计数资料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差表示法,对两组数据的组间对比采用了t检验,对数据计算结果差异的显著性采用P值表示,P<0.05即为差异性显著。

2.结果

实验组的Harris评分结果为(93.01±3.31)分,其中有45例分数为优秀,12例分数良好,3例为合格,没有护理效果显示差的患者,总体优良率为95%。常规组的Harris评分结果为(80.01±1.32)分,其中有27例分数为优秀,13例分数为良好,16例分数合格,4例护理效果显示差,总体优良率约为67%。从Harris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护理效果远远高于常规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正在不断增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也正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使得股骨转子间骨折成为临床医学上一种非常常见的骨折类型,且我国每年有将近四成的骨折的患者所患的是绝大概率可以引发功能性障碍甚至导致死亡的极不稳定性骨折。因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情况严重,如果采取钢板螺钉进行常规的内固定治疗会出现松动或脱落的现象;如果采取不做手术治疗,长期卧床养伤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此种治疗方式下的死亡率高达35%左右,国外将这种情况敬畏的称做“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我国卫生组织明确了治疗此类患者的最终目标:使高龄患者能够早日下地做康复训练,减少因骨折引起的并发症数量,从而降低我国股骨转子间骨折病的死率[3]。所以近年几来,采用手术治疗手段已成为了国际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主要方法。我国也开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的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髋关节的功能,而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措施的采取是在为这种新型手术模式保驾护航,在患者的术后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及其重要的便利。手术只是将人工关节植入关节中,而护理措施的采取才是对人工关节不产生脱落等状况让髋关节愈合良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天照,覃睿铭,蔡迎峰等.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51-53.

[2]崔智勇,王雪,郭鹏超等.一期人工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6个月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3(26):4123-4126.

[3]苏厂尧,谢文伟,姚汉刚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07-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