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仇立平

仇立平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程序对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9月年至2013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选择规范化护理程序,对照组58例选择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过程中存在者各种不安全因素,实施规范化护理程序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发生,对于提高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9.39

作者单位:251700山东滨州,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

[作者简介]仇立平(1967-),女,本科,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分泌护理。

UnsafeFactorsinNursingofCardiovascularMedicineandItsPrevention

CouLiping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valueofstandardizednursingproceduretopreventunsafefactorsincardiovascularnursingin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MethodsThestudyselected118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svisitingthecardiovascular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intheauthor’shospitalfrom2011Septemberto2013Mayandrandomlypidedthemintoobservationgroup(n=60)andcontrolgroup(n=58),Theobservationgroupadoptedstandardnursingprocedure,whilethecontrolgroupadoptedroutinenursingcare.Therateofnursingriskandeffectofthetreatment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nursingrisk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withitstreatment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much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whichisof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Variousunsafefactorsexistintheprocessofnursingcardiovasculardiseases,andtheimplementationofstandardizednursingprocedurecaneffectivelyreducetheincidenceofnursingriskinDepartmentofcardiovascularinternalmedicine,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improvingthetreatment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in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

Keywords:cardiovascularmedicine;nursing;unsafefactors;prevention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8例院前急救病人男79例,女39例。年龄2-75岁,平均(42.57±15.72)岁。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急救病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心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1.2.1护理人员因素:

1.2.1.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1.2.1.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临床经验不足,不能熟练地进行救治工作。

1.2.1.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对心内科危重患者的急救过程记录不及时或缺乏全面和准确,导致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1.2.1.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忙乱局面。

1.2.2患者因素:

1.2.2.1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缺乏,未能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不能积极配合和支持而引发严重后果。

1.2.2.2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对医疗的期望过高,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时易对护理人员失去信任而产生过激行为。

1.3护理方法:

1.3.1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程序:

1.3.1.1首次访谈:入院72h内,在职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首次访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病症、年龄、爱好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病房,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通风。1.3.1.2心理辅导:与患者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与认知,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可邀请家属给予支持和帮助。

1.3.1.3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病情的发展,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依存性教育,以便取得有效的护理治疗效果。

1.3.1.4按照医嘱对高质量的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床单位整理、皮肤护理、扣背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各种注射、无菌技术、吸氧、更换引流袋、膀胱冲洗、心电监护)、专科护理(各系统器官护理、急诊护理等)。

1.3.2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测生命体征、各种注射、无菌技术、吸氧、更换引流袋、膀胱冲洗、心电监护等)。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2例,为3.33%,其中护患纠纷1例,护理操作欠缺1例。55例经治疗后基本状况良好出院,占91.67%,3例病情较重继续留院观察治疗,2例病危经抢救无效死亡。对照组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9例,占15.52%,其中护患纠纷4例,护理操作欠缺3例,记录缺陷2例。46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状况良好出院,占79.31%,8例病情较重继续留院观察治疗,4例病危经抢救无效死亡。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作为心内科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急救的成功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护理人员的记录情况、护患沟通情况、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遵从医嘱情况。上述实验研究表明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实施规范化护理程序能够有效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明显提高心内科治疗的效果。因此规范化护理程序值得心内科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01:152-153.

[2]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321-322.

[3]李艳杰,钱秀红,刘爽,刘会元.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08:141-142.

[4]徐雯.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341-342.

[5]张希珍.浅析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J].吉林医学,2010,3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