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3

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的应用分析

贾美莲

贾美莲

[摘要]目的:分析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门诊输液科室34例护理人员实施双因素理论的资料,护士均给予双因素理论管理,观察并比较本组双因素理论开展前后患者满意度、有效性指标以及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结果:本组患者开展双因素理论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开展前,且各项有效性指标均优于开展前,此外患者输液等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大幅度缩短等候输液时间,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21.10

作者单位:274002,山东菏泽,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

[作者简介]贾美莲(1975—),女,山东东明人,本科,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门诊输液室主管护师。

TheApplicationofTwoFactorTheoryinGroupManagementinOutpatientTransfusionRoom

JiaMeilian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applicationoftwofactortheory(orMotivator-HygieneTheory)ingroupmanagementinoutpatienttransfusionroom.MethodsThedataaboutthecarrying-outofTwoFactorTheoryamongthe34nursingstaffintheoutpatienttransfusiondepartmentof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2toDecember2014werereviewed.ThenurseswereallgiventhemanagementundertheguidanceofTwoFactorTheory.Thesatisfactionofpatients,effectiveindicatorsandthetimeconsumedbywaitingforthetransfusionbeforeandafterthecarrying-outofthetheory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sThesatisfactionofpatientsafterthetwofactortheorygiven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before,andtheeffectiveindicatorswerebetterthanthatbeforethetheorywasgiven.Inaddition,thewaitingtimefortransfusionofthisgroupofpatients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lloftheabovecontrastiv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P<0.01).ConclusionTwoFactorTheoryiswithsatisfactoryeffectforgroupmanagementintheoutpatienttransfusionroom,withhighersatisfactionrateandgreatlyreducedwaitingtimefortransfusion,thusofpracticalvaluein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TwoFactorTheory;outpatienttransfusionroom;groupmanagement

近年来,门诊输液患者持续性增涨,从而致使门诊输液室工作量不断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也加重,各种突发性事件、投诉随之增加,大幅度增加急诊输液室相关管理难度[1]。双因素理论指1996年美国的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书中所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其主要是将影响人们工作热情的因素分为激励(主要是指与人们满意情绪相关的因素,与工作自身相关的内部因素,如:赏识、成就、发展、责任感等)、保健因素(主要是指与人们不满情绪相关的因素,是与工作自身相关的外部因素,如:工作条件、同事关系、行政管理、单位政策等)两大类[2-3]。本研究中通过对本院门诊输液室34名护理人员开展双因素理论管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门诊输液科室34例护理人员实施双因素理论的资料,本组护理人员,年龄22-52岁,平均(29.55±7.21)岁,护龄2-16y,平均(9.88±0.54)y;职称分布:主管护师6例,护师8例,护士20例;受教育程度:中专6例,大专21例,本科7例。

1.2方法

本组护理人员均行双因素理论进行分组管理,具体操作如下:⑴参照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开展“护士长-业务组长-组员”管理模式以激发护士工作动机、思路[4]。首先根据门诊输液室工作特点,明确岗位职责,然后根据岗位职业需求选择资深、能力强的护士为业务组长,护士长负责合理安排各组护理人员排班情况及输液室的行政工作管理。业务组长共选取4名,任期均是3个月,分别在儿童和成年人输液室,主要工作时带领组员完成本组当日输液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护理过程中的难题、及时与医师以及患者沟通、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等。⑵调动积极工作因素,根据双因素理论合理分配劳务费,①设立“全勤奖”、“年终0投诉奖”等,按护理人员每月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②根据工作量发放部分劳务费,按量化计算:成人输液每人1次计1个工作量,年龄<2岁计2个工作量。护士长需要合理安排组员班次,尽可能保证每人每个月值班次数基本一致,在同等班次情况实行下多劳多得原则[5]。⑶选择合理措施以满足保健因素,在及时发放工资、补贴在改善工作环境等基础上满足保健因素,及依据护理人员每月出勤率计算基本劳务费。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由本院督导组向输液室55例患者发放护理满意调查问卷表,评估双因素理论开展前(2012年1月-2013年1月)与开展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有效性指标情况(主要包括:陪护、投诉、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患者输液等候所需时间[6-7]。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双因素理论开展前后患者满意度

开展双因素理论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开展前(P<0.05),详见表1。

2.3本组双因素理论开展前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

开展双因素理论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为(9.19±6.22)min比开展前的(18.49±8.26)min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t=6.6703)。

3.讨论

门诊输液室是各种类型患者集中地,其患者流动性较大,入院治疗时间随意,输液治疗时间无规律性,加之门诊输液室患者是来自于不同科室,输液药物种类较繁杂,护理人员在不熟悉新药、不了解患者病情等情况下,这都会增加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难度及风险[8-10]。另外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不理解,门诊输液室工作繁忙等因素,都很容易引发患者投诉事件。故为提高医疗质量,探索一项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本研究给予本院门诊输液室34名护理人员施以双因素理论管理,结果显示:在双因素理论开展后患者满意度较开展前显著提高,并且有效性指均显著优于双因素理论开展前,具体表现在陪护、投诉、不良事件三大方面,说明双因素理论是门诊输液室管理的有效方案,即在当代激励理论中占据重要突出地位,主要体现在:⑴通过指导制定合理工资以及资金分配制度,保证具备适当保健因素;⑵提倡工作丰富多彩化,并设计职务,分配相应工作;⑶采用激励因素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等方面。通过上述作用方案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达到减少患者陪护、投诉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理想治疗护理目标。除此之外,开展双因素理论后患者输液平均等候时间从开展前的(18.49±8.26)min降低至现在的(9.19±6.22)min,提示:缩短输液等候时间对缓解护患紧张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长可降低投诉率。该项研究结果与吴茜、贺文健等人临床相关研究结果相类似,进而验证在门诊输液室管理中应用双因素理论的积极性、可行性[11-12]。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紧密相关,即激励因素是护理人员工作动力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中集合输液室岗位特点,合理分配护士工作,并选取有能力者作为业务组长,这利于强化护士工作目的性。

本研究中通过开展分组工作量化管理,按劳取酬等原则,促进输液室形成“工作→绩效→奖励→成就感→更努力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从而利于高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护理质量[13-15]。而保健因素是维持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保障,本研究开展奖励、量化分工同时保留一部分劳务费用以保持护理人员在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消极情绪,影响工作、患者疗效[15-18]。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与双因素理论在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应用方法,得出:设计护理职务以丰富工作内容;知道工资、奖金制定方案,保证提供适当的保健性因素;依据激烈因素调动患者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性护理质量目的,进而可提高医院综合医疗质量。本研究中因时间、环境、样本量不足等因素限制,尚未对本组护士应用双因素理论管理后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提升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探索予以验证并补充。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室分组管理中应用双因素理论效果甚佳,即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医院护理质量,而且能够缩短患者等候输液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红.专职静脉输液护理团队在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35-2836.

[2]彭娅,李华.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护理干预[J].重庆医学,2012,14(23):2452.

[3]efski,WeinstockJV,JurfAAL.Complicationsandcostassociatedwithparenteralnmfifiondeliveredtohospitalizedpatientsthrougheithersubclavianor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J].CLINICALNUTRITION,2009,41(4):237-243.

[4]InfusionnursesSociety.Infusionnursingstandardsofpractice[J].JournalofInfusionNursing,2011,22(z1):4-109.

[5]唐丽玲.静脉治疗小组培训模式对提高不同层级护士静脉输液规范认知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05(9):216-217.

[6]TiceAD,HoaglundPA,NoletB.Costperspectivesforoutpatientintravenousantimicrobialtherapy[J].Pharmacotherapy:TheJournalofHumanPharmacology&DrugTherapy,2002,14(2Pt2):63S-70S.

[7]吴玉芬,张玉梅,曾丽.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22(12):1443-1445.

[8]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

[9]张海燕,李梦杰,代朝霞.输液难度分级管理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14(17):11-12.

[10]王建荣.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1]吴茜,毛雅芬,施雁.门急诊输液护理服务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220-3221.

[12]贺文健.影响门急诊注射室静脉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与相应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4(4):873-875.

[13]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供试行)[M].北京: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8.

[14]王丽丽,程丽.影响门急诊输液查对制度落实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5):248-249.

[15]李蕊,唐海英,须俊滟.急诊临时输液室的责任分区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2,14(3):9-10.

[16]侯秀芳,曹敏,尹亮.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9):266-267.

[17]李素巧.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3-64.

[18]潘锦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4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