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的构想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的构想与研究

沙彩虹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255400)沙彩虹

1指导思想临淄区金岭回族镇,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的故乡,也是淄博市唯一一处民族乡镇。借助民族地区的优势体现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学校文化活动,能够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2预期目标根据学校特有的民族地区特点,开展民族特色教育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课,布置“民族特色教育展室”,校园设置五十六个民族知识园等教育方式,探索总结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研究民族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名片,也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一名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解。校园文化设计以民族特色为主题。教学楼走廊一楼主题是“回族的民族风情”,二楼的主题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三楼的主题是“民族英雄”。民族知识园展示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校园广播设立“民族常识”专栏。定期向全校介绍民族常识,向全校师生普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知识竞赛、绘画与手工制作,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接受教育。

2.2民族文化特色教育与德育序列化有机结合。学校逐步探索构建起了以“儒家五常”为核心的民族德育体系。为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经过论证和研究各用一个词去诠释“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宽厚,正直,谦让,才能,诚实。从这五大方面出发,再结合小学生的学校德育体系,细分为五十多项条目,每一项都精确细致,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把德育工作的中心确定为培养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优秀人才,而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也全部在“儒家五常”这个核心体系内展开。

2.3编写校本教材。在重复发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我校将在教育局的指导下,组织部分教师对学校开展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进行总结,以《民族常识》、《中华大家庭》课本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3研究途径3.1针对民族特色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系,把各民族的文体艺术活动引入校园,每学期学会一种少数民族乐器、一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等,通过有教育意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民族风情,扩大视野、增强能力。

3.2探索民族特色教育的课程资源设置问题,采取“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三类课程渗透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主动、生动”学习为标志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亲自参与查、看、写、讲、画、演等各项活动,掌握民族特色,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爱民族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品质。

3.3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展“看一看”、“认一认”、“听一听”、“赛一赛”活动。通过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资料、图片,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服饰上辨认少数民族。班与班、组与组、个人间进行比赛。美术、手工、劳动课上利用各种纸材制作少数民族服饰。

3.4不断探索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开设“民族特色体育”、“情系中国节”、“民族武术”、“传统泥塑手工艺”、“十字绣”、“民族文化故事会”、“毽球”、“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传统民族文化课程。

4特色活动4.1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学校校与城区小学都要进行手拉手快乐体验民族教育活动,活动主题是:“回汉少年手拉手,共建和谐民族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清真寺,听阿訇讲回族知识,走访回族家庭共进清真食品等活动,手拉手到工厂参观体谅父母的辛劳,共同上一节课,让体验活动在学生之间建立友谊,丰富回汉少年民族知识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加强回、汉少年儿童深厚的感情,了解城乡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增强少年儿童将来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4.2快乐星期三,开展第二课堂。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掘了教师资源:通晓民族历史的回族教师肩负起了“民族节日”课程,蒙古族教师传授陀螺、毽球、高脚马等民族体育项目技巧,热爱齐文化的老师开辟了“齐文化”专题,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传统泥塑手工艺”协会。

经过探索和研究,积累了深厚的校园民族教育文化底蕴,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分布、文化、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解除了学生心中原有的民族心理防御,杜绝了学生之间因民族问题发生的不和谐事件,学校能够呈现出回汉同学平等相处,团结互助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