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的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从生活中捕捉习作的精彩

段菊香

湖南省澧县双龙乡中心小学(415500)段菊香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受。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习作时,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其实并非真的没有事物可写,而是自己没有发现,没有留心;或者是生活过于单调、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找准孩子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走出来,走出课堂和家门,走向社会和自然,在参与观察、实践、思考中培养起对生活的敏感,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使习作成为孩子生活的有趣部分。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上,我带着孩子们去观看学校里养的金鱼、观察学校花坛里怒放的鲜花、游览农贸市场、逛超市……一路看,一路讲,回来后,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马上写作,效果挺好。如一位学生是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荷兰鼠:它长着一双机灵的小眼睛,粘在头顶上的两个半圆,就是它的耳朵。尖尖的嘴巴整天动个不停,真是小馋嘴。身上黄白混合的花纹,使它比它的亲戚可爱多了。它的亲戚尾巴有细又长,可它好象借用了兔子的尾巴,短短的尾巴装在屁股上,像个感叹号……这样,孩子从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的习作就有了情趣,有了纯真可爱,孩子们也乐于表达。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生活进入习作课堂习作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杨再隋曾说过:“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关注学生,了解孩子生活的主导活动,从学生入手,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

在一开始教学生写习作时,我并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也去掉任何的规定,只让孩子随“性”而写,随“意”而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由、自主、自在、自发地写。在习作中,学生可以自己命题,选择材料,具有一定的灵活余地,可以选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熟悉的、有趣的、健康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一名学生在习作中写到:小小的脸上挂着一副大眼镜,总是扎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她长得不怎么样,可笑起来却很甜,怪不得叫她小甜甜……她的每次哭都能达到目的,我和哥哥拿她没办法,只好在背地里说,女人真麻烦,什么甜甜妹妹,其实是只“哭作狗’”。正因为是孩子自己生活的真实见闻,孩子们的习作中才会出现许多“生动活泼”的精彩生活画面,充分发挥了他们写作的个性。

3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让思想的光芒在习作闪耀生活是个万花筒,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身上必会有种种反映,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不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写话记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暴露的过程。

习作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批阅,老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感情的脉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如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到:今天妈妈在我的书包里翻到了五元钱,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小朋友把我的扇子弄破后,他自己赔给我的。妈妈说,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扇子弄破一点点,不能就叫别人赔钱,把钱还给人家……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却是我关心起这五元钱的下落,经过仔细地询问,才得知这五元钱的下场:被两位小朋友买东西吃掉了,而且两位小朋友都觉得这样做很公平。

4强化学生生活体验,让个性在习作中飞扬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无论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都要求写作主体成为亲历者,他或是将特定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自己的名义经历一遍,或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以人物的名义重演一遍,使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不仅与对象息息相通,情意相应,而且对对象所处的环境也历历在目,从而获得特定人物的真知真觉,真情实感,并作出真切的描写。因而体验是比观察更为重要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是从内在方面去把握事物,往往融入强烈的个人情感。达到走进对象、物我交融的境界。习作指导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即使写同一题材、同一生活事件,写出的文章也会出现各不相同的方方面面,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榕树,就多次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促进学生习作逐步走向个性化。第一次,让学生对榕树的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把见到的写下来。第二次,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于是学生观察到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晨光里的榕树》、《生日那天,我在榕树下站了好久》、《绿伞》等。第三次,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以“我爱大榕树”为中心去思考:这榕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这一来,学生就不是单纯的观察了,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学生与榕树有了一种精神的交流,深入走进榕树,赋予榕树以人的思想情感。由于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是丰富多样的,一篇篇富含不同情感的习作产生了:《大榕树———慈祥的老人》、《榕树,我的好朋友》、《我和榕树一起成长》、《小鸟的乐园》……

从三次的习作指导,我们不难看出:是体验,使事物在孩子的内心充满各不相同的鲜活的形象;是体验,使现实世界在孩子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