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鉴赏指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故都的秋》鉴赏指要

邓正功

湖北谷城县第二高中邓正功

《故都的秋》是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感情真挚而深厚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点。《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和孤独的心境。全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故都的挚爱,对故都的秋的挚爱。我们从文章的一字一词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无限深厚的感情。作者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是礼赞还是哀怜,无论是热烈还是悲凉,我们总能感到作者是情真意切。作者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用作者的话说,要想尝透秋味,看饱秋色,十足的赏玩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到北平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对秋的爱,爱得深,爱得透,真是爱到骨子里去了。在本文中,不论是记叙,还是写景抒情都深含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这种深情,只要我们细细品读,是可以领会得到的。至于文章中流露出的作者的忧郁和孤独的心境,我以为这虽然和作者的经历不无关系,但这更像是作者的个性,审美趣味,审美追求。是文章营造氛围创造意境的需要。

富有神韵的故都自然风物的描写是《故都的秋》的第二大特点。作者在本文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故都远近郊区的自然风光,他只凭一个普通文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因而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都透出一种清、净和悲凉之美。这种神韵或者说是美来自作者深刻而独特的主观感受,来自作者对自然风物的生动描写。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也能看到很高的碧绿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或在破壁腰中,净对着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可以说这是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客观描写,写得很美,有声有色,你尽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秋意。而“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却不是真实的自然风物的描写,而是作者的心灵之景,是作者的想象,或者说是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而这段景物描写的神韵恰好在此。

再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这“点缀”更多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对落蕊的描写是那么细腻,那么独特。那真是在用灵魂感受自然,品味自然。是灵魂与自然的对话。“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段景物描写一是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一是来自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感受。当然也可以说是作者灵魂对自然的解读。

再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奇”、“有味”、“像样”是作者对北方秋雨的独特感受,紧接下来描写正好突出这些特点。在对秋雨的描写之后,作者感叹的不是秋雨,而是北方人感叹秋雨的语音语调。“北方人念阵字,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秋雨的确下得奇,下得有味,但更奇,更有味的是那些都市闲人们感叹秋雨的语音语调。这种感觉确实太奇特了。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生长出来的心灵之花。一个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种感受体验的。

总之,《故都的秋》写的是平常之景,却极富神韵。这种神韵来自作者对自然风物的准确把握,来自作者对自然风物的深刻独特的感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