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6
/ 2

30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分析

彭娟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 药剂科,湖南 湘潭 41110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某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特点,旨在及时发现药物某些隐匿性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2019年上报的30例抗精神病药物致DILI的报告,依据患者基本信息,药品品种、用药情况、DILI的发生时间、肝功能损坏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肝功能损害时间为3天~82天;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坏患者8例,行保肝治疗后患者均于30内恢复肝功能。结论:精神病患者认知能力、交流能力下降,而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的隐匿性,未及时干预可能危机生命,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关键字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在全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1],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日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而且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 [2]。抗精神病药物较为特殊,药理作用广泛,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且大多数患者还需长期服药,较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而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 DILI 发生后,早期轻者及时停药后即可自行恢复,然而错过最佳诊疗时机,将极大地增加发生不可逆严重肝损伤的可能性,预后情况则不佳,重者可能,危及生命[3]。然而早期轻微的药物性肝损伤又比较隐匿,非及时查肝功能,难以发现。

1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从 2012年1月至 2019 年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78例,其中药物性性肝损30例,占5.2%,其中男17例,占 56.6%;女13例,占43.4%;平均年龄33.4岁,最大63岁,最小17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查看近7年来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历,对符合要求者就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临床特点(症状、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0例患者,门诊2例,住院病人28例。从发现肝损害时间来看,在5天~82天之间,有指南[4]表明:急性 DILI 的临床表现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差异很大,可短至1至数日、长达数月。仅有3例有临床症状:乏力、纳差、厌油。其中2例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注射剂3例。回顾分析中,按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DILI分型标准,肝细胞型24例,胆汁淤积型1例,混合型5例。符合重症肝损伤8例,肝细胞型 5例,胆汁淤积型1例,混合型2例。涉及药物及例数分布见表。其中3份为轻度肝功能损害,未达到停药标准的,予以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正常;余27份均采用停药,予以复方益肝灵胶囊、甘草酸制剂等,25份于1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余2例在一月内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

导致DILI药物品种及分布

药物

DILI例数

肝损害分型

严重例数

利培酮

13

肝细胞型 10 例,混合型3 例

4

氯氮平

6

肝细胞型 5 例,混合型1 例

1

氯丙嗪

3

肝细胞型 1例,胆汁淤积型 1例,混合型1 例

2

富马酸喹硫平

2

肝细胞型2 例,

0

卡马西平

2

肝细胞型 2例,

2

米氮平

1

肝细胞型 1 例,

0

碳酸锂

2

肝细胞型 1 例,胆汁淤积型 1例,

1

文拉法辛

2

肝细胞型 2 例

0

舒必利

1

肝细胞型 1例

0

注:总例数大于30例,有2例采用联合用药

讨论

精神病患者自我认知能力、交流能力等差,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的隐匿性,未及时干预可能危机生命。而抗精神病类药物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根据已有数据分析不同药物发生肝损害的时间,主要异常指标,肝功能恢复时间总结如表2,可见首次使用药物前监测肝功能,使用后第一次复查肝功能时间为1周较为适宜,后期可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间期。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DILI的时间及主要异常指标

药物

发生DILI时间(d)

肝功能异常指标

利培酮

3d~78d

AST、ALT、TBil、DBil

氯氮平

3~40d

AST、ALT

氯丙嗪

7d~12d

AST、ALT

富马酸喹硫平

5d~10d

AST、ALT

卡马西平

26d~29d

AST、ALT

米氮平

7d

AST、ALT

碳酸锂

5d~7d

AST、ALT、TBil、DBil

文拉法辛

5d~82d

AST、ALT

舒必利

5d

AST、ALT

此次分析中门诊患者发现肝功损害的仅有2例,且均有乏力、厌油等不适,说明门诊患者并未按时复查肝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无生活自理能力,家属替代购药,导致未能行肝功能监测;最根本原因可能为患者及监护者对药物性肝损意识不强,应加强宣教。

在所有药物中,利培酮导致药物性肝损例数最多,与张盛[5]做的临床观察发现相悖:以利培酮为代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 以氯丙嗪为代表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说明近年来对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广泛,同时提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损害较经典药少,但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肖逸丽,王汉光,高镇松,邱鹏,陈仪,柳勤斌.213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1):930-932.

[2]庞江.精神疾病临床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40-141.

[3]马百灵,卢沕,田蒋为,余伯阳.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9,38(03):159-162+178.

[4]于乐成,茅益民,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02):257-274.

[5]张盛,熊枝繁,胡亚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3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