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监测的意义及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免疫监测的意义及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胡云玲 1 敬秀芬 2

1. 巴州疾控中心 2. 库尔勒市疾控中心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 免疫效果监测工作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疫苗免疫成功率有效、科学的手段。由于个体差异等各种原因可能造成孩子免疫失败。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体内的抗体水平也会逐渐降低,从而对某些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通过开展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成功率和抗体水平检测,能了解儿童免疫状况,及时做到疫苗查缺补种,评价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制定科学的免疫预防策略和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关键词] 免疫 监测 疫苗 效果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落实国家预防为主利国惠民卫生工作方针的措施之一,免疫监测工作是免疫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免疫屏障是否有效的一种简便途径[1]

监测目的意义

计划免疫开展30多年以来,通过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共同努力,已经有效遏制了许多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与发生,成为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和久远的工作之一,也是我国公共卫生福利最重要的体现形式。现阶段的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

由于接种程序以及受种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了解常规疫苗接种后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水平,就很有必要进行疫苗抗体水平检测,既顺应了国家“让公众共享群体免疫效果”的新政,同时还可以对扩大规划后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安全接种进行监督,从而有效的预测一个地区的流行性疾病发生情况。

1.1 顺应国家免疫规划新策,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作者简介:胡云玲(1969-),女,本科,

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传染病监测控制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由过去的“5苗防7病”扩大至“12苗防15病”。从此免疫规划进入新时代。扩大后的免疫规划工作重点将主要表现在“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安全接种”上。

1.2 符合各级CDC工作的需要

1.2.1 CDC可以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对相关疫苗的接种率、成功率及人群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从而评价免疫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制定免疫预防策略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2.2 扩大免疫规划后,基层疫苗接种工作量大大增加,部分疫苗供应不足。CDC可以对区域内儿童相关疫苗抗体进行筛查,只对无保护性抗体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种疫苗工作,能有效的减少疫苗的无效接种、减轻CDC的免疫接种工作量、同时还能节约疫苗资源。疫苗普种之前,如不经疫苗抗体的筛查,必然涉及到已经有抗体的人群的无效接种。

1.2.3 扩大免疫规划后,收费疫苗大大减少,基层CDC工作经费严重不足。CDC开展有偿的疫苗免疫效果检测,能解决基层工作经费的不足等问题。

1.3 维护家长知情权

一个小孩从出生长大,至少需要打10多种20多针次的疫苗。然而,打了这么多疫苗,是否有效呢?是否具有抵抗常见传染病的能力呢?根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传染病的抗体保护率达到85%以上[2]才意味着免疫屏障的建立,才能起到一个较好的保护作用。家长儿童有必要了解,有知道的权利。

2.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在接种疫苗的不同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因疫苗质量、接种方法、个体差异等因素有的强一些,有的较弱,甚至不产生应答,导致免疫接种的失败。

2.1 个体差异: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因此,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2.2 疫苗的质量: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弱毒疫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个繁殖过程,因而接种的疫苗中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因而必须有足够的抗原量做保证,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存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甚至失效。

2.3 接种剂量 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即:疫苗接种剂量越大,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但接种剂量不能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规定进行。剂量过大过小均可造成免疫耐受性,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还容易出现接种反应。

  2.5 接种次数 活疫苗在体内得到繁殖,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故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死疫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素注人人体后不能繁殖,且反应迅速、消失快,如不进行多次注射,常常达不到免疫效果。需强化l~2次才能产生较好免疫力。

  2.6 接种间隔时间 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间的间隔。前者的时间长短根据预防接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注射后机体吸收快慢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不加吸附的疫苗,最低限度间隔7~10天注射一次;类毒素或吸附制剂,间隔4~8周。缩短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强免疫间隔需根据体内抗体消失的快慢而定。按时进行加强免疫,能很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免疫效果。

  2.7 免疫途径及技术水平 每种生物制品均有最适宜的途径。如小儿麻痹糖丸口服效果最好、最方便,麻疹疫苗、白百破二联疫苗则以皮下注射效果最好。应根据疫苗的免疫机理,选择最适宜的接种途径。

  2.8 母源抗体: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儿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弱毒疫苗在免疫接种时,如果新生儿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存在母源抗体的干扰问题,会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母体特异性IgG一般持续到生后6个月,故8个月后才需接种麻疹疫苗,否则干扰抗体形成,影响免疫效果。

2.9 冷链系统管理 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部分为是蛋白质,或由脂类、多糖和蛋白质合成复合物,有的还是活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的短缺或管理不善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因此出现接种反应。

3、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内容及查漏补种

3.1 适龄孩子免疫效果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中“麻疹”、“风疹”、“脊灰”、“流脑”、“乙脑”和“乙肝”等一类疫苗的抗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开展所有一、二类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并纳入常规监测。一类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免费接种的。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可自行选择检测项目。

3.2 采血检测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按照物价政策规定收取一定的检测费用。对孩子进行抗体检测时,只需采集手指尖末梢血即可。检测结束后,免疫监测人员将以书面形式反馈检测结果。未产生抗体及抗体水平不足的目标人群,接种门诊将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统一组织免费补种,也可自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类疫苗免费补种。

强化免疫对提高儿童抗体阳性率有一定成效,高水平的免疫成功率才能使人群有高抗体阳性率,形成相应疾病的免疫屏障,降低儿童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3]

参考文献

[1]蔡标,董朝阳,武吕俊,等.皖北地区1-16岁儿童麻疹、风疹、流 脑、乙脑抗体水平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7):608-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8.

[3]谭丽娟.柳州市部分幼儿预防接种后免疫效果监测[J].医学动物防 治,2013,29(5):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