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归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归的影响

石磊 孙永锋 李煜环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军事医学与特种学科 北京 朝阳 1006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他汀类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归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一共收治6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应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和不给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4例的治疗有效率97.06%、随访6月复发率2.94%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9.41%、随访6月复发率14.71%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14例的神经功能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功能改善更佳,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辛伐他汀;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功能;复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多发于闭合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门诊中占2%--3%。临床认为,颅脑损伤严重、占位效应明显的患者需要立刻进行手术引流治疗。但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更适合应用药物保守治疗。但因为炎症反应导致的包膜新生血管会增加渗出量,所以如何有效抑制包膜形成,促进硬膜下积液吸收成了临床研究重点。有研究[1]指出,轻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理想。本研究基于此,对比分析了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现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一共收治6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应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34例的男女性比是21:13;年龄大小跨度在45-84岁(64.79±5.26)岁;单侧血肿30例,双侧血肿4例。观察组34例的男女性比是20:14;年龄大小跨度在46-84岁(65.17±5.19)岁;单侧血肿28例,双侧血肿6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颅脑CT或是MRI诊断,患者的血肿厚度小于5mmm;无严重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小于1cm;在家属同意下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有较高的脑疝发生率;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或是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疾病;他汀类药物过敏;精神障碍;意识不清患者。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一天一次,一次1片(20mg),晚间服用,连续用药3月。

对照组不给予辛伐他汀治疗。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1)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用药3月后,患者的CT检查显示血肿消失99%及以上。有效:用药3月后,患者的CT检查显示血肿消失范围在40%--99%。无效:用药3月后,患者的CT检查显示血肿消失小于40%。(2)神经功能: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CSS卒中量表进行评估,总分45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随访6月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34例的治疗有效率97.06%、随访6月复发率2.94%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9.41%、随访6月复发率14.71%比较有差异(P<0.05)。详情见表一。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随访6月复发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疗有效率(%)

复发率

(%)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4

23

10

1

33(97.06%)

1(2.94%)

对照组

34

12

15

7

27(79.41%)

5(14.71%)

X²值

-

-

-

-

5.094

9.112

P值

-

-

-

-

0.01

0.00

2.2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34例的神经功能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二。

表2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观察组

34

27.18±8.79

10.13±4.17

4.0093

0.01

对照组

34

27.25±8.87

16.76±4.54

8.0992

0.02

t值

-

0.2231

0.4665

-

-

P值

-

0.43

0.01

-

-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常见颅脑损伤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有关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研究不断增多。现今,临床已经明确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手术钻孔引流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术后复发几率较高。但对于轻型慢性硬膜下血肿而言,手术治疗风险太大,保守治疗才是最佳疗法,不会造成创伤,无创口感染风险。

临床有研究[2]指出,炎性反应、血肿内膜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治愈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血管生成功能变化、炎症则是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原因。局部炎症会妨碍外漏血液吸收,他汀类药物可有效减少血肿内炎性反应,促使血肿吸收。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主要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药物。该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效果,而且具有强大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介质的调控能力,可有效发挥急性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但是,有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充分发挥其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抗氧化、神经功能改善、促进硬膜下血肿吸收等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有研究[3]指出,他汀类药物可作为不适合手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该药强大的应用效果与药物安全性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应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7%、随访6月复发率2.9%优于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81.2%、11.6%,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由上可知,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罡,刘保国,黄斌, 等.他汀类药物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9):110-112.

[2]徐涛.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86-88.

[3]郑金平,赵子龙,江荣才, 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在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7,38(z2):155-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