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制度下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排污许可制度下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思考

陈振国

南京赛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工业企业等固定污染源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抓好固定污染源的管控工作,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要求将排污许可制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作为企业守法、政府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因此,工业企业执行好排污许可制度,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排污许可制;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排污许可制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排污许可制作为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是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依证监管其排污行为。

1 排污许可证对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

1.1 排污许可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

排污许可证对企事业单位排放大气、水等各类污染物进行统一规范和约束,实施“一证式”管理。要求企业持证按证排污,开展自行监测、建立台账、定期报告和信息公开,加大对无证排污或违证排污的处罚力度,实现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

1.2 建成排污许可环境管理核心制度

建立精简高效、衔接顺畅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将排污许可制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衔接环评制度,整合总量控制制度,为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工作提供统一的污染排放数据,减少重复申报,减轻企事业单位负担。

2 排污许可制度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

2.1 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承担治污责任

工业企业是经济领域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其经营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支持,企业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手段。工业企业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实施自我承诺、自证清白的管理模式,以对人民负责的自律要求,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

2.2 提升管理效能,规范环境行为

排污许可制度高度融合了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统一了环境统计、环境保护税和排污权交易的排污数据,有机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排污许可管理细化污染源管控要求,从原来只管控污染物排放,延伸到企业生产前端,从源头产生、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全过程明确环境管理要求。

2.3 全面公开环境信息,自觉接受监督

《实施方案》要求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既是排污许可证的审批系统,又是数据管理和信息公开系统,实现了各级各类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信息整合共享。《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也规定企业应在申请前就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进行公开,在执行排污许可证过程中应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和执行报告内容;核发部门在核发排污许可证后应公开排污许可证正本以及副本中的基本事项、承诺书和许可事项;监管执法部门应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监管执法信息、无证和违法排污的企业名单。这些强制的信息披露要求,均要求工业企业全面公开环境信息,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3 排污许可制度下工业企业如何开展好环境管理

3.1 提高对生态环境工作的认识

主席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工业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只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升自身绿色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能以过去“效益优先”的思维发展,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度,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将企业的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考量。工业企业必须坚持“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理念,将“要我环保”的观念转变为“我要环保”的内在要求,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将企业绿色竞争力转变为发展的持久推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3.2 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承担治污责任

工业企业是经济领域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其经营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支持,企业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

[2]。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手段。工业企业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实施自我承诺、自证清白的管理模式,以对人民负责的自律要求,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

工业企业作为排污主体,必须主动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排污许可证是企业生产运行期污染物排放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它规定了企业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同时规定了与排污相关的环境管理要求。《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已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排污许可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排污许可制度体系中,工业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承诺守法、自主申报、自行举证、按证排污等方面。《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排污许可证申报阶段,企业应当自觉及时申领排污许可证,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污并严格执行,明确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环境保护责任。在执行阶段,必须按证排污,真正实现“不有效治污,就无法排污”的管控目标。

3.3 落实全员环保责任

主席要求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要谁的孩子谁抱”,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工业企业,就要求企业在抓生产和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抓环保,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工业企业要根据排污许可制度管理要求,设计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管理特点的环保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生产、产污、治污、排污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受控。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企业环保管理体系中,要明确从企业法人代表到操作员工、从管理部门到生产单位各层级的环保职责,将环保排放指标纳入生产工艺指标中统一管控,生产岗位同时负责装置污染治理设施的运维和排放口的达标管控,具体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四全”管理。倡导全员参与,营造绿色发展文化,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生产经营指标统一考核,同时,还要加大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体现“环保优先”的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排污许可制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规范管理流程、完善法律法规、严格达标排放、强化证后监管等环境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经验借鉴,推动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雯倩,陈新涛,徐加伟,等.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12):223-224.

[2]王丹青.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现状研究[J].区域治理,2018,(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