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综合对策干预用于肿瘤病区护理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09
/ 2

针对性综合对策干预用于肿瘤病区护理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林守香 张良玉 张淑红 翟春梅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 要:目的探讨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及其干预对策。方法 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制定针对性对策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上报护理不良事件50起,主要以意外拔管、医嘱处理错误和药物外渗为主,护理不良事件分级:0级共0起、Ⅰ级22起、Ⅱ级23起、Ⅲ级4起、Ⅳ级1起和Ⅴ级0起;护理工作年限<5年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工作年限≥5年者(p<0.05);护士职称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护师及以上职称者(p<0.05);护理不良事件时间分布中,13:00~18:00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最高。结论根据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对策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关键词:肿瘤病区;不良事件;护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如住院期间跌倒、坠床、走失、自杀、自伤、窒息、误吸、烫伤、用药错误等非正常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患者暂时性甚至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护理不良事件不仅妨碍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形象。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及其对策,以期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肿瘤病区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于2018年1~12月采取综合对策进行干预。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查检表对2017年1~12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肿瘤病区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综合对策实施。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5e16cc6ae5bdb_html_d8047ff2c0d5ce1f.gif ±s)来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确定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肿瘤病区上报护理不良事件50起,主要以意外拔管、医嘱处理错误和药物外渗为主,其中意外拔管19例、医嘱处理错误13例、药物外渗9例、采血错误2例、给药错误1例、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2例、院内压疮2例、其他2例。根据香港医管局的等级办法,护理不良事件0级共0起、Ⅰ级22起、Ⅱ级23起、Ⅲ级4起、Ⅳ级1起和Ⅴ级0起。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累计87人,工作年限<5年者51人,≥5年者36人。护士职称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护士为30.88%;护师及以上为5.26%。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柏拉图法判断是对护理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应针对主要原因采取改进措施。采用柏拉图法对50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排在前4位的原因包括健康宣教不到位、风险评估不到位、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护士培训不到位。

处理不良事件的综合对策实施:首先,强化健康宣教,尤其是老年、病情严重、缺乏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加强宣教力度,并对其家属进行宣教,以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地参与到护理安全管理中来。采用多种宣教形式,包括宣传册、宣教视频等形式,使患者认识到液体外渗、跌倒、坠床、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提高其警惕性。

其次,做好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评估表、压疮风险评估表、管路滑脱危险评估表等工具。针对高风险患者制作警示牌,加大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力度,对风险评估、危险提示不到位者进行限期整改。

第三,提高查对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各项操作严格遵循“三查九对”原则,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操作。护理管理人员加强对护士护理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制定督导检查记录单,通过定期进行质控检查以提高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力。重视对护士的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以提高护士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最后,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其操作更加熟练、规范,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应对能力。发挥高年资护士的带教作用,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培训,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沟通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其护理水平。

护理不良事件时间段分布:护理不良事件时间分布中,13:00-18:00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最高,达到45.76%,其次为7:00-12:00时,达到28.81%。综合对策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2017年1~12月肿瘤病区住院患者共1123例次,2018年1~12月肿瘤病区住院患者共1268例次;2018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7年(p<0.05)。

3、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者造成伤害,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还会影响护患关系。本研究对2017年1~12月肿瘤病区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发现,肿瘤病区的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以意外拔管、医嘱处理错误和药物外渗为主,

其中意外拔管19例、医嘱处理错误13例、药物外渗9例、采血错误2例、给药错误1例、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2例、院内压疮2例、其他2例。这一结果表明,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状比较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香港医管局的等级办法,护理不良事件0级共0起、Ⅰ级22起、Ⅱ级23起、Ⅲ级4起、Ⅳ级1起和Ⅴ级0起。这一结果说明,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以Ⅰ~Ⅱ级比较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累计87人,工作年限<5年者51人,≥5年者36人。护士职称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护士为30.88%;护师及以上为5.26%。护理人员职称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明显高于护师及以上职称者。这一结果说明,工作年限短、职称低的护理人员更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这是由于低年资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安全意识不强、护理核心制度执行力差、临床经验缺乏有关,在护理工作中不会运用评判性思维,不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易遗漏有价值的护理信息而形成护理安全隐患。

本研究发现,肿瘤病区的护理不良事件以意外拔管、医嘱处理错误和药物外渗为主,这主要是与护理人员未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对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差、护理细节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对风险患者重视程度不足有关。护理不良事件时间分布中,13~18时护理不良事件比例最高,其次为7~12时,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将上述两个时间段作为高危时间段而加强护理观察和干预。

在分析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之后实施综合对策,如通过强化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积极规避风险;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加强督导检查促使护理人员提高警惕性;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定期进行质控检查以提高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临床应对能力和护理水平。实施上述干预措施后的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52%,明显低于2016年的3.64%。这一结果显示,通过加强健康宣教、规范护理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加强人员培训有助于保证护理质量,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为肿瘤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针对肿瘤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对策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瑶,喻姣花.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在患者安全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7,32(01):47-49.

[2]骆金铠.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的闭环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8):1029-1032.

[3]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06):565-567.

[4]龙艳芳,李映兰,郭燕红.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现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0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