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研究

牟茂逐 胡安然 吴桐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技术极强的学科,其集中体现了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展开探讨,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引言

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初期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成为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先导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学科,本专业作为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培养国家急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本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改革方案,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实践。

1电科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思路及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湖北大学“十二五规划”确立的“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与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将本专业建设成“定位明确、管理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备精良、师资优化、教学优秀、校企结合、学生出色”,在省属高校同类专业中领先,进而在国内具有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以建设目标为引领,以实施教改工程和质量工程为主线,逐步有计划进行专业建设;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选用和编写高质量教材,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从而构建一流的创新型教学内容;以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满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为依托,从国际化角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以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开发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教学等入手,创建一流教学方法;以校企结合为契机,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实施“特色实践班”和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和改进培养优秀学生的途径。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

2.1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展课程设置,提高对课程设置目的的有效认识,并确保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衔接,合理调整课程比例与数量。尤其注重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倾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将课程设置归纳集合为课程群,依托多种不同课程的切实衔接,实现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伴随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还应当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逐步革新与调整。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需要首先考虑到高校的实际师资情况以及教学实验条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计算机教室以及相关的实验室,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实验室的等级要求有所不同。目前状况下,许多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把控分为两个部分:自动控制方向和通讯技术方向。其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有电力电子、微波技术、移动通信、PLC等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专业往往还设置有多重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方向的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型知识人才,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学分制度来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依次为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预处理、电磁波与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

2.3支持条件建设

工程教育认证的支持条件建设包括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以及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平台、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还要求总量应能满足教学的教学经费。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教育界普遍认识到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学生工程素养的重点,支持条件建设是关键。经过对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强化队伍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等,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按照基本原理验证、基础应用训练、综合工程实践、创新应用设计四个层次来规划和改善实验条件。目前,专业拥有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系统仿真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训基地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和功能均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制度,创新实验室开放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在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根据电子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性实验室。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2.4加强实践教学

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提升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和综合运用水平;建立新的专业实验室,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提升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和综合运用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与企业的项目优势,探索双赢模式。合作开发实习基地的综合资源,在企业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设计、项目研发和就业能力培训等实践活动,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语

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特色,通过制订适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体系和教学计划,突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实践环节,进而有效地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力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03-104.

[2]方杰,徐宇宝,张晓东,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5(3):28-29.

[3]黄汉华,陈勇,李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改革与调研[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1-141. 作者简介: 牟茂逐,男,四川泸州(1998.05.0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胡安然,男,浙江温州(1998.06.17)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 吴桐,男,黑龙江依安(1998.12.0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