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1
/ 2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东芳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400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计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国际形势的不断动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粮食自给率的下降,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旨在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粮食安全;科技推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近2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我国农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至2017年的57.5%。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病虫害时常发生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因此,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动趋势,2009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2亿hm2左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粮食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尽管短期内我国可以通过购买国际市场上的粮食来保持国内粮食供给的稳定,但习近平多次提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要依靠自己保口粮”。所以,我国粮食供给还要依赖自己的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安全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动趋势以及我国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根据资源的稀缺性理论可知,长此以往势必会到达我国耕地资源的极限。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至87%。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自给率势必还会有所下降。因此,通过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增加我国粮食供给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种可行且必要的路径选择。韩长赋曾指出:“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两个增长目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在主要农作物耕种机械化的综合水平达到60%以上。”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2.1 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质量,而且可以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品质、品种[1]。例如,杂交技术、生物技术、航天育种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影响粮食的产量、品质。有关粮食科技提高粮食生产产量的数据及案例非常多,以杂交水稻为例,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我国水稻在高产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一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得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2.2 生物技术优化粮食供给

《报告》显示,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95%。农业科技创新除了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外,也能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3]。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水饺小麦、工业玉米、黑米稻、香米稻等新品种,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可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外,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其他领域,农业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如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

2.3 创新技术改善粮食品质

农业是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产业,粮食生产也易受到天气、病虫害的影响,使得粮食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这种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粮食种植、生产过程中,对粮食的安全贮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可以大大改善粮食作物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为国民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粮食供给[4]。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

3.1 农业科研投入量不足,成果少

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4.0%)。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科技起步较晚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中,使得我国在农业科技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置、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进而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储备人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较少。

3.2 科技创新能力一般,实用性不强

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初期,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和资本的投入,吸引很多人员积极投入农业科技研发中,使得我国科技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农业科技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研发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第一,部分研发机构和技术人员为换取国家福利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没有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部分科技成果无法落实到农业生产中;第二,部分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占有国家大量科研经费,导致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没有足够的保障进行科研。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的实用性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3.3 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低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50%。第一,科研与农业生产需要实际脱节,科研成果对帮助农业生产没有作用,导致科研成果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第二,研究成果研发成功后,未得到及时广泛的推广和传播。许多经营主体没有及时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部分经营主体虽知道但不会运用,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我国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 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

农业是具有社会效益、低经济效益的产业,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具有高社会效益、低经济回报、高投资风险的特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大多为“公益产品”,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但长期投入使得政府财政压力过大,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吸引社会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聚集多方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可以让投资者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过程中,让其看到预期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应改革和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盘活社会资本[5]。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减少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校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研发过程中,进而研发出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

4.2 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第一,将农业科技的研发项目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禁止利用国家资源做无关的事情。第二,鼓励并引导各级农业科技机构进行交流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技研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第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绩效考评制度,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在开展农业科研工作时,要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把满足粮食安全发展的需求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科技评价、成果权益分配、绩效考评等管理体系中,促进农业科技与粮食生产相结合,增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6]。

4.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我国应结合农业、农村情况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能力,严格控制相关科研项目审批关。应结合农户实际需求,重点支持具有较强应用性和普适性的科技项目。同时,建立“省—市—县—乡”不同层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站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在原有农机推广体系基础上,我国农村地区建设“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工程,即在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配备一名农机推广人员,建立农技人员负责制,每一层级对上层负责并受上层监督;落实绩效挂钩考核机制,力争做到“权、责、利”真正结合[7]。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学习先进的农业推广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各层级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健全高效的、快捷的农技推广网络。

参考文献

[1]乔金亮.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N].经济日报,2019-05-21(013).

[2]刘枫.科技引领农业结构调整[N].山西日报,2019-05-20(011).

[3]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吉林农业,2019(11):26-31.

[4]魏家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3):8-9.

[5]刘涛.浅议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9(2):50-52.

[6]陈博.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农家参谋,2019(9):30.

[7]杨倍贝.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