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设施在未来城市社区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3
/ 2

论教育设施在未来城市社区中的作用

1 朱骅 2 牛元莎

1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92 2 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澳大利亚  VIC 3010

摘要:

本文从追溯现代教育发展史为起点,研究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中教育设施不同的城市角色以及相对应的空间特质,解读当代教育设施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最新的城市教育设施规划设计案例探讨未来城市中教育设施应该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教育设施自古至今都与城市发展和教育模式变化相对应,教育设施不应该仅仅只是提供知识教授的场所,而应该积极参与城市社区的系统运作,结合所处社区的具体环境扮演相应的公共角色。

关键词:

教育设施,城市社区,公共角色,开放性

作者:

朱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

牛元莎,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注册规划师

研究缘起

在现代城市中,大部分的学校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要素,与所处的城市社区割裂而缺乏深层次的联系。在目前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形势下,社区教育乃至文化、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其实都可以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追溯教育设施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的发展史,并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借鉴具有前瞻性的大师设计探讨教育设施在未来城市社区中应当并且可能具有的作用。以此来优化城市基本单元——社区的更新和发展,并推动教育设施自身的现代化历程。

古代城市中的学校——开放

2.1西方世界学校的缘起

一般来说与现代意义上学校最接近的是大约公元前335年在欧洲的‘Peripatetic School’,这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的第一所正式意义上的学校[1]。Peripatetic这个词是由后人为这个新生的城市元素创造出来的词,原型主要来自于Peripatoi和Peripatetikos。 前者在古希腊语中对应的是英文Colonnade,也就是柱廊;后者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表示可供游览的、猎奇的或者是适于步行游历的。

校园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校的公共开放性。正如著名的诺力图(Nolli Map)对城市的描述,柱廊、教堂等开放性室内空间(灰空间)都被纳入到城市开放系统中的一部分,此时的校园同样也是其中一部分。

2.2 古代东方的教育设施

在清末洋务运动之前,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大体形成了国学(官学)和私学(乡学、蒙学)两套体系。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春秋时期的学宫、太学,隋唐时期的国子监,还是宋元时期的学院,国学往往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独立封闭的场所。较于官学,私学的特点是:自由、分散和流动性强。汉唐之前,乡校兴盛,有的已经成了百姓闲时聚集的公共场所。

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设施,自出现伊始,就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教育行为不局限于特定的人员,而是以共享、交流为主要手段进行。学校和城市其他公共设施一起构成了早期城市的核心公共空间,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新城镇起步的生长点。

近现代城市中的学校——隔离

3.1 殖民文化下的教育系统

在19世纪,全球殖民文化盛行的时期,教会教育是中国乃至其他被殖民国家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学校在城市中的作用变得非常微妙,学校逐渐转向独立而封闭,不对教师和学生之外的市民开放。殖民时期强烈的种族与阶级对立强化了隔离于世俗社会的校园内人们的安全感,在学校里种族隔离变得模糊。因此,除了作为教育设施,学校变成了一个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能相对自由交流的场所。

近现代的教育系统

进入20世纪,民国时期的小学分为中心国民学校(乡镇学校)、国民学校(保甲学校,乡镇是保甲上级)和私立小学。这个时期的新城规划和建设中,不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项目开发组对教育设施建设的态度都是极其消极和缺乏关注度的。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是没有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的,也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对新项目中的教育设施负责。除了原有的公办教育设施,在城市新区的学校建设基本都依靠市场运作下的私人教育机构。

当代城市中的学校——封闭

现代教育模式对应的教育空间要求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布局集中的场所,因此在当代城市中的学校都是封闭而内向的。然而,此处学校的封闭性并不仅仅局限于空间层面,而是由于这种空间模式衍生出的行为导致的多层面的社会割裂性。

教育设施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之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可以有力的促进周边社区的发展,大学城、职教园区包括学区房等都是这一现象的具体反应。然而封闭的教育设施则表现出城市发展中的消极参与态度,无法带动周边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概念设计中的学校——共享

5.1 “从人才流失到知识经济振兴”

“从人才流失到知识振兴”( From "Brain Drain"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是塞德里克.普赖斯(Cedric Price)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更新建设与教育系统的有效整合来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方案中富有想象力的提出使用预制和集装箱运输技术,结合废弃铁路线的重新利用。胶囊式的教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讲座和演示大厅,可以自由灵活的穿梭于各个学校和区间。交流与合作被看做未来教育科研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

5.2 “面向新千年的校园设计”

库哈斯认为未来的城市校园应该是能够体现人文情怀的三维全方位式教育。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则是将现代校园的独立而封闭模式打破,转变为外向的与周边社区积极互动的城市学习空间(learning space),让学生可以全方位体验城市与社会,也让所有市民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教育活动中来。

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人身安全,完全开放的校园当然是不现实的。OMA在研究了学校的日常运作后,在校园规划的平面上将整个学校分为外向和内向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两个部分又共同围绕开放向所有人的中心广场布局。垂直方向上,通过分层也使得校园的半开放系统更加合理。地面层基本布置了大厅、主要的演讲厅以及包含城市功能的类似市场、咖啡等功能;建筑上层则安排了相对安静的教室等功能;十三层的居住塔楼则有自己的内部通道与其他开放空间相联系。

库哈斯为未来城市校园的设计提出一个富有远见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新的城市校园必须和周边社区积极融合互动,而新千年的教育模式也必将由单向的教授式学习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式学习。

对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启发

6.1 未来城市中教育设施概念的外延

当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教育设施的概念外延性将越来越大,远远超出学校这一定义。这种趋势不论是在先进的设计案例中(比如普莱斯设计中的实验室、研发室),还是在现实社会发展中(比如越来越多的拓展训练基地、创作沙龙等),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探讨教育设施对城市社区发展的影响时,更广义的教育设施都应该被包括在统筹考虑范围内。

6.2 根据所处社区的具体环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从宏观上来说,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设计原则,而考虑到教育设施的社区作用,则不仅仅需要考虑规模、区位等基本指标均衡,更需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现有可利用资源的综合布局等因素。从微观层面来说,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应该避免完全的封闭式设计以及千篇一律的布局模式,从空间和流线上主动融入城市社区。

参考文献:

[1] Furley, David (1970), “Peripatetic School”, in Hammond, N. G. L.; Scullard, H. H.,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2nd ed.),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J]. 考试:高考文科版, 201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