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3
/ 2

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周俊

上海启昊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439

摘要: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第三方实验室来讲,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对于第三方实验室技术服务工作的发展来讲是具有严重影响的。需要实验室主体为其提供技术及制度支持。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成因;保障措施

近年来经常有媒体报道第三方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威胁到员工的人身安全,而且给技术服务机构的资产与名誉带来损害。又因为新闻信息的飞速传播,实验室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管理和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计量认证相关条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大多建立了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与之配套的各类程序及文件基本都配备,但实验室进行检验检测工作时,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威胁其安全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的安全制度不完善。通常实验室都会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对安全制度设立一个标准的安全管理程序,但一般是在实验室设立初期制定的,其涉及的内容非常简单与笼统,大多数都属于不完善状态。实验室在持续运转中的安全保证和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投资经常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这就会导致原本就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更加低,连该制度的原来的基本效力也难以发挥。这个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很多快速发展的综合实验室内部都存在,比如2018年的北京某实验室发生爆炸、2015年的江苏某专业实验室因甲烷气体泄漏发生爆炸事故等都是由于安全制度不完善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2、安全管理制度运行不畅。随着外部安全因素与内部发展因素的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机构内部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也逐步向着完善发展着,但在实验室整个运营过程中却运行不畅。虽然有着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仅停留在纸面表格记录上,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管。虽然设立了安全人员与监督人员,各相关人员没有统一的管理,各自为政。就算发现了问题也会出现层层上报,不了了之的现象。在实验室工作现场,经常存在安全制度悬挂于现场缺视而不见的情况,许多技术人员违规违章检测习以为常,如护目防溅镜不佩戴、特殊实验保持安全距离、实验室内放茶杯、室内充电等,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小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系统运行不畅。

二、实验室安全保障措施

实验室在整个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安全保障系数不断进行提高,提出更高的安全目标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对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尤其是最高管理者更应该进行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培训交流,强化实验室管理层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执行力度。

1、实验室分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实验本身的安全工作,与此同时还涉及了包括人身安全、实验室货品及搬迁安全以及房屋设备等的安全,所以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是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的,如采购部门、行政部门、技术部门等。针对这一情况就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导致(引发)危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评价),将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与整改。安全无疑是实验室整体的核心部分之一,确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指导体系:一是确定管理部门为管理体系主体,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建立赏罚分明的内部条例。二是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由不同实验领域的专业技术负责人针对性地建立专业技术指导管理体系。

2、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准入计划。本着“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精神,大幅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评价实验活动中的所有人员。充分把握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先进整洁的检验检测环境,努力培养安全意识,将压倒性的“安全”融合进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方服务机构内部各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组织实验室整体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内容编制安全管理手册来确保管理的安全性,设立安全工作报、建立安全教育网站、宣传微信号、定期安排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应急演练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培训和训练将大大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知识。同时适时开展实验室安全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例行演练,各实验室的安全教育训练活动,进行实战操作。实验室工作正常开展后,及时建立安全准入制度。这就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通过实验室的安全技能测试,取得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准入资格,然后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工作。

3、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的制度。为了防止责任的相互推诿之类的情况,必须要根据实验室当中相关岗位的切实职责,系统性地来建立起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对该制度授权最高规格的通报权利,并严格落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室中的工作有着一定的重复实践意义的,各项目参数所用的实验所涉及的设备、仪器相对固定,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保证措施进行。实验室是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业务场所,实验室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结果不可预测性的,且会有着大量的项目进行实验而扩大,与此同时仪器的复杂和人员流动都会导致安全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安全责任制度的有效实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严格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4、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

实验室应按照其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规定,由指定的安全人员或其代理人员按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定期与多部门共同管理,进行多层次的监督,对监督进行记录化管理,做的有账可查,实行安全整改的有头有尾。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结合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开发引进实验室安全巡查系统,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有效性和隐患整改的及时性。实验室亦可依据下述类别,常规的水、气、火、电,特殊的化学类物品、微生物样本、辐射、高温高压、机械伤害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对具体实验室进行日查或周查,并且应安排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进行监督,防止安全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生的实验室硬件问题应及时进行认真地整改,对于发现的软件问题如人的问题、程序的问题等应积极按要求进行培训或修订。对于整改结果进行有效性确认,并在适当的时间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回头看,以便确认该安全问题是否真的落实到位。

结语:

在我国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实验室的发展呈爆发式生长,尤其是在实验室机构综合化、大型化方面,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所取得的社会成果,都非常重大。在社会愈发重视安全生产的背景下,实验机构应将安全作业的风险识别纳入自身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日常体系运行中,所有部门和岗位都有责任和权利对实验室活动相关的安全作业风险进行识别与检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应不断强化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和安全工作投入,强化安全管理,构筑安全防护设施,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家祥.科研工作室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0(8):6-8.

[2] 温光浩,周勤,陈敬德.科研工作室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29(12):5-8.

[3] 朱娟蓉.强化科研工作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