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2
/ 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王春蓉

涡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徽省亳州市 233600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土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的综合整治,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提升土地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的行为。研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引言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需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1.1未能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项目初期阶段需要对施工区域开展必要的地质踏勘,对区域内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道路等情况有详细了解和把握。但是实际工作中,有设计单位受到人员少、认识偏差以及技术水平不足等因素影响,未能做好前期踏勘工作,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未能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比如,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对河滩造地的成本和难度未展开全面分析,项目点选择存在随意性,最终出现非常多需要变更的内容。

1.2规划设计的深度和精度未满足要求

规划设计单位在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重视申报,对实施没有充分全面分析考虑,认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主要集中在申报方面,并非指导之后工程项目施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视度,进而无法保证设计的深度和精度。当前很多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人员和单位在技术水平、工作经验方面存在非常大差异。很多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设计施工经验,对项目设计内容没有全面系统性把握,最终导致所设计的成果很难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比如,在农用井设计方面,将其设计在水源不足区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最终不得不重新设计。

2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

2.1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对整理区域进行平整,并配套道路沟渠,使整理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耕作体系。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对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块进行合并平整等,让坡耕地形成阶梯状平台耕作区,同时配套沟渠和护坡石埂,保证坡体的稳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土地平整的总体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块集中、大小规模适当,坡度较为平缓,能保持水土,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既要便于农业耕作,符合灌排水要求,也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能提高作物产量。1)格田田块设计。土地平整要根据平整区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来进行,并不破坏现有灌、排水系为原则。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节约用水,基本消除水田的潜育化危害,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效率,提高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需对研究区部分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时以条田为基本单位,条田内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时,为确保排灌渠道水流畅通对地面高程的要求,在条田之间再适当进行土方调配。田块的形状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构成的矩形结构,形状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作效率。田块间高差约5cm,与研究区大地形基本一致,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递减,以便灌、排自如。田块的设计满足机械化作业的开行长度,通过整理达到田成方、地面平整,不留荒地,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2)坡改梯田块设计。梯田埂依照自然台位,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依坡度而定,在每台地的外坡位置设置砼网格护坡埂,保证坡体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横向、纵向设置配套沟渠设施,以保证整个坡面体系横向能灌溉,纵向能排涝。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初提出可以追溯到1972年,具体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最初,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样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作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2.3排水工程设计

根据灌溉排水规范确定项目区的排水设计标准。依据当地有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设计暴雨量。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在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条件下,可允许地面径流短时间内漫出排水沟,因此,可用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平均排除的方法计算排涝模数或排涝流量。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植被状况、土壤类型以及各排水沟排涝区域的特点,排水沟的排涝设计流量除应满足排除田面降雨形成的径流外,还需考虑满足排除部分山体径流的要求,但由于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径流形成时间应较田面径流形成时间滞后,故只在排除田面径流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以修正。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和土壤性质,在保证流速不冲不淤沟床的前提下,确定沟道比降、糙率系数。排水沟沟深在正常排涝水深的基础上加0.3~0.5m,以满足最大排涝水位和安全超高的要求。考虑当地利用排水进行灌溉及现有排水沟的工程特点,设计排水沟采用的结构形式,并尽量保证沟顶高出田面10~20cm,以满足灌溉时壅高水位的要求。

2.4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道路是固定的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规划布局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时应考虑多项因素。便利和适应机械化耕作;以直线为主,方便农户生产生活;互相贯通,循环有机结合形成道路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防洪防地质灾害;沟通农户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依靠地形,选择坚实土质,避开不利地段。此次对于研究区规划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贯达,田间道贯通两个村内的各个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穿插于格田、坡地,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2.5严格执行规划设计

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内容施工,明确沟、渠、涵的数量、位置、规模等,严禁随意改变,实现对项目变更发生率的有效控制。如果规划设计项目必须要变更,需要对变更的理由、可行性等展开严格论证。在变更审查方面,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展开实地踏勘,现场核实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的原因和内容,使项目变更的可行性得到保证。项目承担单位必须要保证一次变更到位,严禁反复变更。

结语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内容广泛,限于知识水平、时间、资料等条件的限制,文中研究尚有不全面的地方,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没有涉及到具体工程设施的设计等。对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铮.基于农户参与的土地整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陈福山.浅析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和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