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品质提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3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品质提升研究

张祝源 李斌 钟磊 方彦 谢鑫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重庆 400074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宝贵资源,自古城“得水而兴,弃水而废”,许多城市都是依靠庞大水系发展而来,重庆市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保护及休闲功能提升,对滨水区域的改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景观改造,对滨水区的空间休闲功能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滨水区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程序化、景观贫困化、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进行测评和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科学规划和品质提升为目的,提出相应可靠的提升路径,对重庆两江区域整体合理的规划与优越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两江四岸;城市滨江区;休闲功能;空间品质;连通性

1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现状

一直以来规划部门和开发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保护及休闲功能提升,对滨水区域的改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景观改造;过分追求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不够重视滨水区的空间建设,并导致滨水区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程序化、景观贫困化、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整理得到重庆市两江四岸滨水休闲空间分析如表1、2所示。

而通过资料分析重庆市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开发现状,发现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区朝天门—磁器口、磁器口—李家沱一带休闲资源最丰富,开发相对完善,主要以人文休闲资源为主;朝天门—五宝镇一带主要以农业休憩资源发展为主;彭西—李家沱滨江段主要以工业资源发展为主;北碚区主要以温泉旅游资源发展为主。另外观光旅游资源分散分布于主城各个区。

针对此现状,本文将对优化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和传承品质文化,从滨水空间规划的实用性、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对滨水区开放空间的形态、特点、成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科学规划和品质提升为目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进行测评和分析,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

表1. 重庆山地—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分类表

功能类型 主要休闲区

观光游览型 洪崖洞、重庆歌剧院、朝天门码头、缙云山、歌乐山、中央公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鸿恩寺公园、人民公园、琵琶山公园、珊瑚公园、竹林公园、南滨公园

康乐疗养型 北温泉、南温泉、颐尚温泉

购物娱乐型 解放碑步行街、南坪步行街、观音桥步行街;洋人街、重庆游乐园、磁器口古镇、长江索道

文化传承型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博物馆、重庆绘画展览馆、湖广会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龙门皓月;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周公馆、觉林寺、涂山寺、罗汉寺、慈云寺

表2. 重庆山地—滨水空间休闲资源分布表

滨江带分段 范围 主要休闲功能

北碚峡谷温泉滨水休闲区 嘉陵江上游 被誉为“重庆后花园”,享有得天独厚的峡谷、温泉资源,农田较多。具有生态农业观光等休闲资源。具体休闲区:北温泉公园、缙云山、颐尚温度、观音峡、温泉峡

磁器口—朝天门、朝天门—李家沱生态文化滨水休闲区 两江交汇处 以文化生态滨水休闲为主,观光休闲为辅,有古镇、革命历史遗址、区位较好的广场、人文景观。具体休闲区:洪崖洞、磁器口、歌乐山烈士陵园、周公馆、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长江索道、重庆歌剧院、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广场

彭西—李家沱岛屿滩涂滨水休闲区 长江下游 沿岸生态环境好,有较多滩涂、岛屿,均匀分布,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主,高科技工业园区为辅。具体休闲区:广泛分布的以重钢集团为首的厂矿企业等工业资源

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宾水休闲区 两江下游 有较大江中岛屿和峡谷,温泉集中,以发展岛屿峡谷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特色园艺、观光休闲旅游为辅。具体休闲区:中央公园、洋人街、朝天门大桥、南坪步行街、五宝镇农业资源区

2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根据重庆市政府2018年发布的《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和重庆市两江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确定本次研究区域。北滨路、南滨路作为居住区滨江休闲空间、洪崖洞作为旅游区滨江休闲空间、来福士广场作为商业区滨江休闲空间、五公里至南坪则调查远离滨江地带的人使用滨江区域的特征。

主要依据滨江空间休闲功能体验者的年龄、目的、是否居住于滨江路段与其来此的时间段、频率、活动时长、可达性,及其各项满意度之间的数据关系,作为滨江空间休闲功能等级的评判标准。

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1 居住区滨江休闲空间特征评价(北滨路、南滨路)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为40岁以上人群使用该滨水空间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且使用频率较高,活动时长集中在1-2小时。此外,多数调查者对于该滨水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休闲功能、公共设施给予满意的评价,仅有极少数表示体验感差。

再而综合分析,与其他滨水空间对比评价,得出居住区滨水空间运动休闲的功能品质较高。

2.1.2 旅游区滨江休闲空间特征评价(洪崖洞)

针对于旅游区滨江休闲空间调查,问卷显示使用该滨水空间的人群组成中,18-25的青年人和40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游憩频率低,主要考虑旅游游憩,为一次性参观体验。滨江空间休闲功能体验人群在洪崖洞滨江地段游览的时间段及游览频率有极强的单一性与目的性。滨江空间同一规定时间段内,旅游游客最多。结合旅游的本质特征及其实地调查数据,洪崖洞滨江休闲空间人均活动时长主要为1-2小时。

再而通过卡方检验手段,得出游客对于游览体验满意,外部可达性基本满意,但对其内部交通表示一般甚至不满意,究其原因为内部交通道路与人员分流不合理,游客量过大时,容易造成拥堵,从而影响游客游憩体验感。

综合分析,与其他滨水空间对比评价,得出旅游区滨水空间游览观光的品质较高,总体休闲功能中等。

2.1.3 商业区滨江休闲空间特征评价(来福士广场)

来福士广场作为商业滨江区的代表,问卷显示该滨水空间接待人群以18-25岁、26-40、41-60岁为主,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占比70%)。此类人群游览来福士商业滨江区的主要目的为购物、打卡等娱乐活动。此外,调查人群对于来福士滨江空间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休闲功能、安全防护表示满意,对可达性和公共设施满意度较低。因来福士以商业活动为主,滨水休闲空间缺少空间可达性,无直达的公共交通工具,居民到此消费游憩需要换乘或自驾;公共设施中供居民休憩和公共厕所设施少,导致不便。

综合分析,与其他滨水空间对比评价,得出商业区滨水空间娱乐购物功能品质较高。

2.1.4 远离滨江区居住民的滨水使用感受评价(五公里至南坪地段)

问卷显示非滨江地带经常使用其他滨水空间的人群以26-40、41-60、60岁以上为主,占比72.92%。调查人群到其他滨江地带的时间段均匀,倾向于下午进行散步游憩和锻炼活动。此外,对于其他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休闲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均能满足人们日常需求,但对滨水空间可达性,普遍表示不满意,交通缺少便利性。

2.2 总体特征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横向比较分析:

①居民到滨江空间的时间段、频率与年龄无关系。

②居民到滨江空间的时间段、频率与居民到滨江地段的目的极大相关,老年人出行目的倾向于散步锻炼活动,时长为1-2小时。年轻人倾向于其他如逛街一类的活动,时间为1-2小时或2小时以上。

③人们来滨江地段的频率与人们是否居住在滨江路段相关性弱。居住于滨江路段的人群,倾向晚上出行活动;非滨江地带居住人群倾向下午出行活动。对于非滨江地带居住人群,极少程度经过滨江路段的比例相对更高。

④所有调查人群,超过50%人群对滨江休闲空间可达性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不满意人群中,集中反映滨江路段无法直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便。

简而言之,现阶段重庆两江四岸的滨水休闲空间休闲程度中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在规划建设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善,日益提升其休闲功能品质。

2.3 存在的问题探究

2.3.1 功能形态单一

滨江空间功能分区分散,单个功能区被隔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和便利度差,且配套设施与中心功能区不紧凑,导致市民和游客在滨江区域休憩游览、购物等活动体验感差,功能区间转换距离远。

2.3.2 缺乏层次性及有效联系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是具有一定复合型的线性空间,基于重庆山城特点,形成了点-轴-点的空间结构。但实际规划中并未体现重庆山地特色这一特征:

①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水平连贯性较差,多数滨水休憩空间被立交桥、滨江道路等设施截断。

②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竖直连贯性和层次性差;水域远水区、近水区、临水区之间的关联生硬。亲水性不足,多数滨江临水区域被一刀切,居民与水域距离远。居民及游客观赏、垂钓、戏水等亲水活动被限制。

③两江四岸滨水游憩空间功能分区分散,游憩空间与其他空间关联性弱,主题冗杂,风格协调度差及轮廓线混乱。

④没有充分利用水和岸的游憩资源,未反应出重庆山环水绕的特点。

2.3.3 可达性较差

重庆滨江休闲空间未形成良好的社会共享区域,大量土地被占用,致使许多滨江休闲空间内部道路只能紧临岸线修筑。外部道路可达性差,沿线公路只能以点的形式到达,未以线的方式平行于公路干线修筑。水路交通转换困难,交通分流不突出。非滨江地带居民到滨江休闲空间游憩,步行可达性和公共交通可达性差;步行距离远,乘坐公共交通需要多次换乘;公共停车场与滨江休闲空间距离设置不合理,空间联系不畅。

2.3.4 与城市空间梳离

重庆滨江休闲空间被独立,与水域、陆路生活区形成三个独立板块,连贯性差;滨江休闲空间既不亲水,也难以融入城市内部生活轨迹。滨江休闲功能与城市其他功能不连续。居民想实现功能区的转换,转换度量大,无法快速、便捷的实现。

3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的规划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在滨水区域大背景下,考虑整体滨水空间游憩脉络及周围环境,再具体的规划相关周边。形成综合的功能产业结构。

3.2 市场导向原则

滨水空间的设计应顺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规律,结合滨水空间的特色资源,确定滨水休闲空间开发的主题、模式、层次。

3.3 协调性原则

滨水空间开发应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统一,平衡内部因素,共同发展。

3.4 景观美学原则

对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美感的追求,天然与人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自然风貌尽量保持原样,人工风貌应在体量、风格和色彩上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4 重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品质的提升路径

4.1 增强滨水空间各板块区之间的粘性

在规划中既要明确滨水区各部分的功能分区,也要增强各功能区间的联系。使每个板块独立,功能明确;在板块交汇处要做好各个分区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滨江区功能集中。将生态、游憩、景观、文化、交通等要素有机融合,打造有朝气的滨江休闲空间。

4.2 完善交通网络

4.2.1 加强步行空间

①加强滨水休闲空间内部的游行步道

②加强滨水休闲空间外部的人行步道。针对于重庆特殊的山城环境,提高滨水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可以通过修建楼梯向上向下连通,连接城市腹地和滨江岸道。

4.2.2 增加公共交通路线和站点

增加与协调滨江休闲空间沿线的公交车站点,与城市功能置换相结合,提升滨江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增加城市活力。

4.2.3 合理配置滨江休闲区停车场

滨江休闲空间公共停车设施配置不足,滨江休闲空间可达性差。在新的优化规划中,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停车位,提高滨水休闲空间与外部联系的通达性。

4.3 优化结构、提高吸引力

4.3.1 丰富滨水空间类型

增加滨江空间游憩内容的丰富性,静态动态相结合:

①在静态上,可以设置小亭、座椅等固定休息设施,供市民休息、交谈等静态行为。

②在动态上,设置运动步道、主题类空地等,供市民跑步、打太极等动态运动。

③在设计中要注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形成多元化、包容性的滨水游憩空间。

4.3.2 提高滨水空间亲水性(远、近、临水区的利用)

人的心理有自主的亲水性,在滨水空间游憩活动设计中,应该加强远水区、近水区、临水区的利用和有机结合;摒弃一刀切的方式,将滩涂地带作为城市湿地和开发空间,增加滨江空间亲水平台。

5 结论

重庆是一座极具特点的山城,主城范围内的两江四岸,即长江和嘉陵江的江岸线,岸线总长 321 公里,是主城区最有特色的区域。此外,重庆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发展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且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等资源,另一方面,重庆的多元文化包容并蓄:巴渝文化、美食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又有长滨路、嘉滨路、南滨路、北滨路和沙滨路这五条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然而两江四岸的部分地区并未有很好的休闲品质。休闲品质的提升不仅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来重庆旅游观光,也能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品质。

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两江四岸滨水空间休闲功能品质现状,发现滨水区域的改造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景观改造;过分追求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不够重视滨水区的空间建设,并导致滨水区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程序化、景观贫困化、休闲设施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整体性、协调性、景观美学、市场导向规划原则,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品质提升路径,为改善滨水区,提升重庆两江四岸休闲品质和改善城市面貌、打造城市形象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峰,浅析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潜在危机及根源[J],四川建筑,2008.28(2),17-18

[2]冯维波,于进勇,杨锐,秦娶,山地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区划与开发探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9.26(4),19-10

[2]李秉宇,基于活力提升的重庆滨水区公共空间规划,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0.5

[3]徐永建,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其实[J].经济地理,2000.20(1);99—102

[4]李敏,李建伟,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2);86—90.

作者简介:张祝源(1999-10-14),女,土家族,籍贯:重庆市涪陵区,当前职务: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本科生,当前职称:学生(本科生),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