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患者救治效率的提升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患者救治效率的提升探讨

李娜 张睿 吉婷婷

济南市急救中心 , 山东 济南 250021

摘要:目的:探究猝死患者院前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猝死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将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猝死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从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猝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可提升临床心肺复苏与急诊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院前猝死患者;救治效率

猝死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疾病,如心源性猝死,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发生猝死的比重也随着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缩短发病到心肺复苏的时间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给予患者及时、迅速的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促进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恢复,是治疗猝死的有效手段[1]。本次研究对猝死患者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猝死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猝死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男女24:11,年龄42-73岁,均值(61.35±9.32);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其他疾病分别占比14:8:11:2。研究组:男女24:11,年龄42-73岁,均值(61.35±9.32);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比13:9:11:2。2组样本基线资料一致,差异小P>0.05,项目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在接到急救电话后未进行医疗指导,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及具体位置,安排车辆及急救人员,给予患者现场检查、治疗、转运等,由医生给予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

研究组实施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具体措施如下:(1)接到急救电话立即出诊,安排救护车并配有随车急诊医生及护理人员,根据病情进入mpds系统,并与第一目击者联系询问继续通话,呼救人回答,对患者症状给予评估,指导患者平卧、判定是否心脏骤停、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具体判断标准:意识突然丧失,且可能存在抽搐现象;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呈叹息状态或呼吸停止;心音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患者双侧瞳孔呈散大状),呼救者将电话放置在桌面上以免提状态,将患者衣领腰带解开,头部向一侧微偏,及时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干净,有假牙者将其取出;呼救人双手交叉,双臂垂直按压患者两乳头连接中线处,持续胸外按压,保持每分钟100次的频率,按压深度为至少5cm,按压与放松比1:1。指导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使用左手小鱼际将患者前额压住,然后右手食指、中指将患者下颌骨抬起,吹气时捏紧患者鼻翼,施救者的口完全盖住患者口,可以看到患者胸廓起伏,每次通气持续时间大于1秒钟,平均1分钟通气8-10次。(2)到达现场后病情评估,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争取最佳急救时机,入院后开启绿色通道,迅速连接心电监护、吸氧等装置,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患者血型、血常规,指导进行补液治疗,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下一步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临床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24.0软件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以“5ec1fe7c76037_html_a36714e51a530ad9.gif ”表示,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心肺复苏成功率、临床抢救成功率评价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心肺复苏成功率、临床抢救成功率对比[n/%]

组别

心肺复苏成功率(%)

临床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n=35)

3(8.57)

2(5.71)

研究组(n=35)

10(28.57)

8(22.86)

x2

4.628

4.200

P

0.031

0.040

3.讨论

猝死主要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且可能存在抽搐现象;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呈叹息状态或呼吸停止;心音和大动脉搏动消失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从疾病发作到死亡可能仅仅数秒或30min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发生与身体健康状况、饮酒、情绪波动大、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加大了猝死的风险,而心血管疾病是引发出猝死的主要因素,如冠心病患者应警惕

[2]。心肺复苏是指通过一系列抢救措施促使患者呼吸、心率、意识等恢复,对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3]

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心肺复苏成功与患者年龄、疾病、复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有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越高,被本次研究中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关键在于,第一,呼救人对患者呼吸、心脏骤停的准确判断,避免非呼吸心脏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第二,对患者气道、呼吸道检查,指导患者在硬质平面平卧,及时清理气道、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第三,了解患者呼吸状态,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第四,检查患者脉搏及心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给予患者早期生命支持[4-5]

综上所述,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临床抢救成功率,减轻医患纠纷,故可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燕,李胜君.论猝死患者初步心肺复苏的效果及护理特点[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3):203-204.

[2]李丽萍,徐梅玲,吴淑虹.急救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对院前猝死患者的救治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3):139-141+145.

[3]吴祥祯.92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16):3-5.

[4]周咏梅.院前急救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模式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02):211-212.

[5]邢兰访,吴艳杰,朱爱华,佟贵权,赵玉,卢军利.规范性应用急救电话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