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王浩宇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新时期教育转型发展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也逐渐由理论基础转变至实践能力。针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文章从实践教学方面探讨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Abstract: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oretical basis to practical abili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teaching.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专业教育;实践课程

Keyword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courses

1 引言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不断上升,但是体育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及时分析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体育教育改革不深入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不断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优化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改进策略,从而促进高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

2 构建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作用

高校开展实践课程的目的便是为了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这项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效果极为显著,还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高校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中逐步形成专业化实践课程体系,且教学实践课程评价体系与教学实践课程内容也在逐步完善。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十分薄弱,其体系漏洞过于显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并不合理。同时还存在着实践教学实习周期短、实习范围狭隘、专业教育基地建设力度较小、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特征不符、实践教学教材与之不匹配、管理缺乏科学依据、指导效果不佳、考核过于松懈等诸多现象。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性、应用性为基础来拓展实践课程内容,构建与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匹配的实践体系,并将教师专业能力、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体育专业素养等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体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

3 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3.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课程相比类目较少,缺乏创新;第二,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由学校全权负责,统一组织实施的,形式单一;第三,实践环节没有体现专业特色,部分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学专业的内容基本一致,少数院校比如湖北文理学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团体操创编与训练,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认知与技能训练,但是有针对性的类目仍然较少。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对其培养应该实现从知识向能力培养、从共性向个性转变,重视理论综合应用与实践综合能力,必须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实践化改造、专业技能社会化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等三个层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2 课堂活动单一,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

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尤为关键。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观念依旧很滞后,不能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他们总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知识的传授上,即使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入到室外去进行体育训练,活动的形式也没有什么特色,基本上都是在讲解完动作的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自己行动。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学得好不好,他们认为都不重要,只要最后出成绩就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就是缺乏生动性。学生的动力明显地不足,对所学的体育知识没有自主探究的热情。这就致使教师很难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终阻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2]

3.3 体育教育改革步伐慢

伴随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关注度的提高,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各大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育教学系统,学生基本的学习和锻炼不会受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但是时代发展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导致目前的体育教学系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根深蒂固,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存在诸多的漏洞,阻碍了高校整体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水平明显落后。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4.1 多渠道延伸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设体育实践课程教学需将服务中小学体育人才资源为目标,在面向体育事业基础教育中逐步前行。当前,我国已经颁布新型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但由于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使用新教材时将面临新的一轮难题与挑战,从而需要高校进一步思考与完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体育实践课程教育。同时,高校还应将改革体育教育课程基础内容与体育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以此增强培养体育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体育实践课程体系指导思想需充分体现出教育实习、课堂学习、项目实践学习等多方面作用,并通过体育社会实践工作、教师专业能力、技能实践能力、社会演练能力等多重手段针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其课程体系应贯穿与中学体育课程实践之中,以此避免学生出现理论能力过强而实践能力过于薄弱的现象。在开展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紧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整化教学结构、增强学科专业性、整合多渠道教学资源,强调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内在与表面,以此避免学生出现重复学习、盲目学习等情况,教师通过因材施教法开展针对性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性功能,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功能,以此弥补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不足之处。

4.2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课堂教学得以深入进行的基本保障。对于高校体育而言,教师想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创新教学模式入手,深度地开发教学资源,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改革,彻底改变学生被动锻炼和学习的局面,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比如,在进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大学生身体状况的数据,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内容,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然后,教师再详细地展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探究和发现[3]

4.3 提升教学素质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单纯满足专业领域内技能与知识学习的教师,根本无法从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可以通过管理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知识对教师进行个性化与服务化培养,使其成为主流。因此,高校应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参加继续教学和深层学习的平台,完善教师晋升与评估机制,把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中进行合理规划。

4.4 优化体育教学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其教学体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其发展的主体,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项目,在保持健身特征的同时,积极引入娱乐和文化等特征,对体育教学的方针进行进一步完善。除此以外,教师要本着向学生灌输终身锻炼的精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推进学生在学到基本的体育锻炼常识以外,积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突破就业瓶颈的关键。解决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新形势下社会所需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明显优势与鲜明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的沟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体育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8).

[2]陈立春,刘丹.“健康中国”引领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6).

[3]宋德海.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构建策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