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关于头颈部肿瘤 IMRT摆位误差对剂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CBCT关于头颈部肿瘤 IMRT摆位误差对剂量的影响

梁海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 545005

【摘要】目的:探析锥形束CT(CBCT)中头颈部肿瘤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MRT)摆位误差,以及靶区物理剂量的影响情况。方法:抽选我院头颈部肿瘤患者22例,均首次接受IMRT治疗,对比观察CBCT对IMRT摆位误差与剂量的影响情况。结果:相比于校位前的X轴、Y轴、Z轴摆位误差而言,校位后误差明显减少,P<0.05,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结论:利用CBCT技术验证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可使摆位误差减少,使放疗剂量分布准确性大幅提升,更好提升IMRT治疗效果。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IMRT摆位误差;CBCT;剂量

放疗过程中由于无法完全精准摆位,导致放疗剂量精准度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目前,头颈部肿瘤放疗时多采用锥形束CT(CBCT)作为摆位设备,可对放疗位置进行良好纠正,使放疗精确度有效调整[1]。因此,本文就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CBCT在减少摆位误差,控制放射剂量方面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

抽取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2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首次接受IMRT治疗,KPS评分>70分,无肿瘤细胞转移情况,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2.46±2.49)岁,平均病程(4.18±1.59)个月,肿瘤类型:脑胶质瘤4例,鼻咽癌9例,脑室管膜瘤3例,垂体瘤4例,腺样囊性瘤2例。

方法

根据患者头型、颈部长短等情况,为患者选择适宜的头枕,面膜室内,让患者仰卧于平板体架上,双手自然垂放于两端,使患者取最佳姿势,一遍面膜制作,并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照射状态,以保证患者放射治疗期间保持舒适体位,更有利于放射治疗开展。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臂放于两侧,固定头颈肩体膜。调整CT扫描仪参数,电压设定为120kV,电流设定为120mA,层厚为2.0mm,扫描时从头顶部开始,至锁骨下缘3cm处停止[2],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TPS系统内,实施三维重建。在获取的三维重建图像内,勾画头颈部肿瘤区域,并对周围重要器官进行勾画。设计放射剂量与IMRT治疗方案,原发肿瘤剂量控制在70Gy,高危淋巴引流区域剂量控制在59Gy,颈部转移肿瘤剂量控制在66Gy,低危淋巴引流区域剂量控制在54Gy。肿瘤各区域剂量中均含有95%的PTV,均匀度控制在95%~107%。利用CBCT获取头颈部多角度图像,上传至图像工作站,开展三维容积重建,将上述图像匹配重建图[3]。利用骨性自动匹配,通过瓦里安OBI软件完成摆位误差计算,对X轴、Y轴、Z轴三轴误差进行校正。

观察指标

对头颈部肿瘤治疗摆位误差、靶区物理剂量学影响,并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根据,采用t值检验,描述法为(5ecce189a1d9d_html_743b7257eca439e9.gif ),以SPSS22.0软件系统处理,P值<0.05,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摆位误差对比

相比于校位前,校位后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明显降低,P<0.05,差异明显。

1 摆位误差情况对比(5ecce189a1d9d_html_743b7257eca439e9.gifmm

时间

X轴

Y轴

Z轴

校位前

1.94±0.69

1.57±0.64

1.58±0.67

校位后

0.64±0.19

0.16±0.08

0.61±0.15

t

8.5199

10.2537

6.6265

P

<0.05

<0.05

<0.05

2.2 剂量变化对比

统计80次计算结果,模拟计算脊髓、脑干、左右侧腮腺的DVH与原计划对比,提示危及器官剂量与原计划存在一定偏差。

2 剂量变化范围超过5%10%比例(%

靶区危及器官

剂量变化范围超过5%

剂量变化范围超过10%

平均剂量

最小剂量

最大剂量

平均剂量

最小剂量

最大剂量

原发肿瘤

3

9

1

0

2

0

左侧腮腺

47

55

56

31

41

45

右侧腮腺

41

56

56

32

34

27

脊髓

28

24

20

15

11

10

脑干

21

17

16

12

7

9

3 讨论

头部肿瘤占肿瘤发病率的1%~3%,主要包括鼻咽肿瘤、咽喉肿瘤、颅内外肿瘤等,最为常见的头部肿瘤类型为胶质瘤,占头部肿瘤发生率的30%~50%.研究发现,脑瘤转移主要为颅内转移,颅外转移情况相对较少[4]。临床治疗多以放射疗法为主,但是由于医师技术水平差异、设备固定等原因,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摆位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治疗目标。CBCT最早应用于口腔诊疗中,不同于螺旋CT的一维图像,CBCT投影数据属于二维图像,重建后可直接获得三维图像,减少图像伪影。研究发现,CBCT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直接整合在直接加速器上,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摄片、容积成像、透视等,在患者接受调强放疗时,可在治疗体位下开展千伏级CT影像,与计划CT比较,可实现影像引导摆位。

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主要是由于激光灯偏移、放疗床位置不理想、放射治疗精确度较差、下颌后仰位置不当等。实施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后,会使靶区附近器官辐射剂量过量,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对正常器官造成损伤[5]。因此,临床治疗时,应科学测量调整摆位误差,进而减少放射剂量过量情况,提升放疗治疗,减少放疗对正常器官的损害。本研究证实CBCT的应用,可有效减少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有效控制IMRT剂量。

综上,头颈部肿瘤患者行IMRT治疗时,利用CBCT剂量可减少摆位误差,提升放疗剂量精准度,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汪文军.首次IMRT治疗前行MV-CBCT扫描摆位误差的观察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8,020(007):1185-1187.

莫颖,廖超龙,吴丹玲,等.KV-CBCT对头颈部肿瘤治疗摆位误差及靶区物理剂量学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9,000(003):P.43-44.

柏朋刚,戴艺涛,陈榕钦,等.基于ArcCHECK系统六维摆位误差校正方法精确性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8(2):195-198.

张文珏,丁真,王越男,等.静态IMRT和VMAT计划在淋巴瘤纵隔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9,46(7):404-409.

容贤冰,邓烨.CBCT和 EPID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的对比研究[J].医药界,2019(2):0194-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