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提高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2
/ 2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提高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史建云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214251

:中学德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比如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重智育等倾向,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德育工作富有成效,值得每位德育工作者认真反思。

关键词:德育工作;问题;方略

斯霞说过:“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中学德育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主心骨,搞好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功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中学德育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渗透着学生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等,德育和其它问题的叠加,衍生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同时,在当前的学校工作中,德育的定位也较为模糊,往往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窘境,如何能够针对德育的新问题开出新药方,让德育工作更加有效甚至高效的开展,笔者在德育工作中作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相对模糊,德育往往因为显得过于“高大上”,德育工作者难以开展针对性工作;有时德育甚至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德育的外延过于扩大,而实质内空又过于抽象,这些都给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带来挑战。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生活的变化,德育所面临的环境也较为复杂,如何让德育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寓德育于学生的生活中,让生活为德育提供鲜活的资料,这才是德育的生命之脉。

(二)德育方式过于陈旧单一

德育方式相当重要,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德育活动的成效。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靠教育、传授和指导的方式进行,显得过于陈旧,学生很难在接受德育教育后形成真正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当前中学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德育的方式很难创新,学生的习惯性无助显得较为明显,说教式德育教育方式难以让真善美的道德精义浸学生心、润学生魂。

(三)德育定位尚显模湖不清

目前,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受到应试主义的严重干扰,德育也深受影响,德育者的政绩观、成绩观也较为模糊。德育工作者时常将德育作为考试和学习的内容来才教,让学生死记硬背,出“德育成绩”。

二、有效提升中学德育工作的方略

(一)以正确的德育观树立育人目标

全国教育教学名师闫学说过,目前中学德育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我们将德育的终极目标当作现实必达的目标。这是对德育观的一种误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什么样的德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价值取向。因此,道德教育切忌急功近利,正确的德育观要求我们将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放在育人的核心位置。德育的真正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和主体性,要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育信仰。人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教师要以人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为基点来设计阶段性目标,分步达成育人目标。道德目标的制定首先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要让学生带着自尊和自信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认同感、增强获得感。同时,德育工作者还要将学生个人的道德取向和社会道德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道德成长的道路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实现。

道德的具体内涵十分丰富,但最核心的可以概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要做社会的守法人和护法人。第二,要遵守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构建起稳固的“道德长城”。第三,要有奉献精神,奉献不是一味的给予,也可以在奉献中得到快乐,体现人生价值,将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才有了自己的灵魂。第四,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和有品位的社会公民,这些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道德的目标勾勒了具体的内容。

(二)以良好的德育形式助推学生道德成长

道德的主体是学生,一切德育形式都旨在对德育主体施加某种影响,通过调动德育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让德育在学生心灵里留下成长的烙印。于此,一切德育活动都应有学生的参与、经历、体验。那么,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哪些德育形式可以采纳呢?

1.仪式陶冶法。仪式在德育教育中很重要,尤其是在重大场合、重要日期、重要意义的时刻,需要以仪式来承载德育内核,让学生心灵在凝固的仪式中耳濡目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文明礼貌月,烈火士纪念日等。

2.榜样引领法。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美国时代周刊做过一个调查:童年时,母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个有商贩经历的人回答道:“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苹果被母亲抢走给了别人,那时我就知道,人应该是不择手段的。”一个工程师说道:“小时候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孩子皆抢,母亲止住:“要得到苹果,得先劳动,才能有所得到。”此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榜样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道理皆于此。

3.行为体验法。行为体验是研究者希望打开道德教育的新世界,新领域,进行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自学创新。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很多,一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事件,积累道德体验,助推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信念。二是实际锻炼。无论从道德认知、情感的角度,还是从道德意志和信仰的的角度,都需要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历练;通过学生会、艺体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的锻炼,学生的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三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在行为体验中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自我修炼,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卫士,并使之成为人生道德成长的压舱石。

总之,提升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德育工作者要提前布局,合理分工,精心考虑,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吸纳多方力量,齐头并进,让德育工作既有具体内容,也有适切形式;既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有德育工作者的悉心指导,从而取得中学德育工作的新突破,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贡献洪荒之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许耀辉.新时期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