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骨科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骨科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

陈瑱艳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51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颈外静脉留置针针对骨科危重患者的救助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诊治的20名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四肢浅静脉穿刺,观察组进行颈外静脉穿刺,在治疗过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输液速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统计与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外静脉穿刺相较于四肢浅静脉穿刺有显著性差异(5ee7085422ffd_html_d29019590d25a926.gif )。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于骨科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提高了救治效率,节省了治疗时间。

关键词: 颈外静脉留置针;四肢浅静脉穿刺;骨科危重救治;临床护理

前言:

近年来,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桥车几乎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这给医院造成了更大的救助压力。医护人员经常会遇到病情紧急的骨科危重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甚至会危及到生命。而静脉留置针在最近得到迅速发展和改进,在临床护理与治疗中十分常见,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认可。在一线的抢救工作中,颈外静脉留置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接下来通过对照和观察实验,验证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骨科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诊治的20例骨科危重患者,都是因车祸造成骨折,且伴有低血休克症状,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0例患者。以下介绍各组情况:

对照组情况:男女性患者各5例,患者年龄在21到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岁;病症中4例为骨盆骨折伴休克,3例为多发开放性骨折伴休克,2例为股骨干骨折伴休克,1例为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

实验组情况:男女性患者各5例,患者年龄在23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岁;病症中2例为骨盆骨折伴休克,3例为多发开放性骨折伴休克,3例为股骨干骨折伴休克,2例为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

对照组和观察组每日补液体量均超过2500毫升,包括高渗盐溶液、胶体液、晶体液、血管活血药等等,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结果具有分析意义。

1.2操作方案

两组患者都是采用一次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和无菌敷贴,型号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血管的粗细来进行选择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由护士帮助患者去枕平卧,如果患者无法平卧可适当将床头抬起,穿刺部位为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颈外静脉外侧缘,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静脉充盈不明显,家属和护士可用手指持续按压患者锁骨中上处,这样可阻断颈外静脉血回流,使患者静脉充盈,便于穿刺。操作者需先将患者皮肤消毒,区域直径约为8厘米为宜,左手固定并挤压颈外静脉近心端,撑开患者皮肤,右手以15度到30度角斜着持穿刺针进行穿刺,一旦出现回血应降低穿刺针的角度,之后沿血管将穿刺针继续推进0.5厘米,确保外套管针也能进入血管内,左手一边把外套管送入静脉内,右手一边向后拔出针芯( 边进边退) ,缓慢将外套管针全部置入,用透明敷贴固定,连接三通管输液,并记录穿刺日期、时间和操作者。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和护理后,对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输液速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

1.4护理要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一旦发现

( 1) 穿刺前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详细介绍操作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达到最好的操作效果,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耐心、细心和专心。

( 2) 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无菌操作,在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每日消毒,并敷上无菌敷贴,保证留置针的牢固,如有粘贴不牢需要及时进行更换,一旦患者出现红肿疼痛或回血不畅通的症状,应当立即拔出。

( 3) 每日定时查房,观察患者状况,因为穿刺部位特殊,影响患者的头部移动,长期固定容易产生僵硬的感觉,大部分患者会难以忍受,移动头部导致留置针异常,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定时定刻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异常,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进行处理。

( 4) 留置针的停留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三到五天为宜,不应超过七天。

(5)留置针期间,要与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留置针的治疗意义,避免乱动乱拔,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影响治疗进度。

二、实验结果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20例患者情况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如下:

保留时间:对照组10例患者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平均约为3.6天;观察组10例患者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平均约为5.1天。

输液速度:对照组患者的输液速度约710.00毫升/小时;观察组患者输液速度约为1583.00毫升/小时。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为6例,失败为4例,成功比例为60%;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为8例,失败为2例,成功比例为80%。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共出现3例并发症,比例为30%;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并发症,比例为10%。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输液速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ee7085422ffd_html_d29019590d25a926.gif ,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对照组要好得多。

结束语

骨科危重患者受到创伤侵袭后,因为血管无法及时有效地供血,对患者进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是十分困难,且经常失败。同时,颈外静脉穿刺难度大,要求高,并不是每一位护士都具备相对全面的操作能力。因此颈外静脉留置针既能保证穿刺效果,还能解决多次重复穿刺操作,满足患者的需要,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针对顾客危重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帮助患者恢复,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是一项非常适合抢救骨科危重患者的静脉输液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丽丽.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0):1768-1769.

[2]秦震芳,季金华,李华,董菊美,朱玉梅.ICU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对减少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12):133-135.

[3]苏毅棠.对接受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0):221-223.

[4]沈东美.急诊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颈外静脉与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比较[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8):37+39.

[5]梁敬红,鲁旖,翁保慧,柯阳.颈外静脉留置针在超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