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高烧”不退,中风也有 72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1

气温“高烧”不退,中风也有 72变

何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 610075

相关研究表明,中风在夏季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在夏季的中风发病率是其他季节发病率的1.65倍,死亡率是其他季节的1.5倍,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其发生中风的危险性随之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气较热,人体为适应气温上升排汗增加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大,血液黏稠度增大容易导致出现血栓,除此之外,由于夏季广泛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频繁的出入不同的环境,血管收缩出现异常,这是产生中风的主要原因,年龄较大的老年朋友,该如何健康度过夏季呢?

在一年四季中,中风有两个高发期,32摄氏度以上的盛夏以及0摄氏度以下的隆冬,我在当下大部分人认为脑中风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天,在夏天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是事实上夏天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缺血性脑中风发病频率最高。

中风又称脑卒中,在中医中对其描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较急,也称为脑血管意外。指的是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多种诱因作用下,患者的脑内动脉出现闭塞、狭窄或者破裂,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夏季中风表现为缺血性脑中风,冬季中表现为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中风是由于患者脑内动脉破裂,脑部血液溢出脑组织引起患者瘫痪或者昏迷,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患者形成脑血栓导致出现脑肿胀而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偏瘫。

热中风的根源是心脑血管病,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理的药物对原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这一举措能够有效降低了中风的基础,在预防老年人中风中也是极为关键的。

发生中风的不只有大脑,常见的有耳中风、肠中风等。耳中风指的是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突发性耳聋,例如抵抗力差、精神压力大、情绪不好、高血压以及经常熬夜、频繁喝酒等都能引发患者出现耳中风,相关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出现耳部中风,多发生在神经末梢部分,在患者出现耳部中风后及时就诊,大多数患者的听力可以恢复,如果超过两个月就诊,大部分患者听力难以恢复。肠中风指的是急性缺血性肠病,产生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堵塞血管,导致患者的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就会导致某一段肠道出现坏死溃烂,也就是发生肠中风,在临床中通常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高龄老人发病率较高。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气温达到32摄氏度时,中风的危险性提高60%,伴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患者中风的危险性越大,年老体弱的心血管病人以及高温酷暑是出现热中风的必要条件。在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人体对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汗液蒸发,伴随着汗液排出,体温出现下降,但是这一过程增加了老年人的心脏负担,大量的汗液排出导致老年人体内水分减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就会出现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稠等情况。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口渴感觉中枢较差,老年人并不能感觉到人体已经出现缺少水分的现象,这会使得血液黏稠度持续增加。除此以外,为适应高温人体体表微循环较为活跃,我的血液汇集到体表,脑部血液供给量明显减少,老年人受多种因素影响血管较为狭窄,血流减少更易形成血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由于老年人的热适应较差,有很大也不是老年人在天气不是很热时就感觉到热,有很大的几率是“热中风”。对有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史以及高血脂症的患者,对此要提高警惕。在天气炎热时,如果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酸软,半身麻木、以及出现频繁打哈欠症状时,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对此要高度重视,应当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主动补水少出汗,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老年人一直处于脱水状态,大多数心血管病人发病死亡与水摄入不足有关,所以老年人不能同青壮年一样,感觉到口渴才饮水,应当积极主动得进行补水,但是补水事项应当适量,长期坚持多饮水,保持充足的血容量来对血液进行稀释,能够有效的预防高粘度血症、高血压、心肌梗塞以及脑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不建议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避免在烈日下以及闷热的环境中运动,此举是为了预防老年人大量出汗导致老年人的血液出现浓缩,最终导致热中风的出现。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一些强度比较低的运动,例如太极拳、散步等进行适当的锻炼,达到健身的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导致在我国中风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社会大众应当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