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5
/ 2

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效果观察

林凤丽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516000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细菌感染中降钙素原水平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8年9月-2019年9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自同期治疗中未感染的患者中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实施降钙素原检测,对比两组患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率以及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降钙素原阳性检测率对比,阳性较高,降钙素原阳水平对比,研究组较高(P<0.05)。结论 血液细菌感染中降钙素原水平较未感染患者相比明显较高,临床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诊断判定标准。

【关键词】降钙素原水平;生化检测;血液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临床治疗中感染情况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出现细菌感染之后较容易出现的临床症状为皮疹、高热以及关节疼痛等,尽早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提升诊断准确率,开展针对性治疗对于患者治疗工作提升的作用显著。小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是细菌感染的主要人群,如未能及时进行治疗甚至会发展至脓毒血症或者败血症等情况,随着相关诊断及治疗研究的开展,治疗效果也有明显提升,明确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对于诊断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院就引入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抽选2018年9月-2019年9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自同期治疗中未感染的患者中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并围绕血液细菌感染中降钙素原水平检测结果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8年9月-2019年年9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4例和16例,最高年龄和最低年龄分别为64岁和21岁,平均(41.13±1.25)岁。另自同期治疗中未感染的健康人群中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和13例,最高年龄和最低年龄分别为63岁和22岁,平均(41.24±1.15)岁,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呢个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自愿配合本研究,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降钙素原检测,检测仪器为发光免疫分析仪,患者均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在装有EDTA-2K抗凝剂和促凝剂采血管采血管中各抽取3mL静脉血进行检查,按照常规检测要求进行血清分离处理,分离完成之后需要做好相关保存存放,按照降钙素原检测要求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率以及降钙素原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率(%)和(5f0e6512b79a7_html_572f4e1e576b496.gif±s)描述,行x²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组对比患者降钙素原阳性检测率

研究组30例患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90.00%,对照组30例患者降钙素原阳性检出例数为5例,阳性率为16.67%,研究组高,经计算x²=32.411,P=0.000。

2.2 分组对比患者降钙素原水平

研究组30例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为(6.59±1.12)ng/mL,对照组30例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为(0.35±0.14)ng/mL,研究组高,经计算t=30.280,P=0.000。

3 讨论

细菌感染是一种病理发展过程,此类情况的发展,会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情况,患者细菌感染情况如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处理,会诱发全身多种炎性反应,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全身脏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提升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率是疾病治疗的关键,临床实施中需要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确保治疗效果的提升,避免实际治疗中出现抗生素滥用情况,降低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性。细菌感染诊断中的检测方式较多,但是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也有明显差异。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要选择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式,提升临床诊断质量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降钙素原是蛋白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属于降钙素前肽,如患者出现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脓毒症或者多脏器功能异常情况,降钙素水平也会有所提升。降钙素原属于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物质,含有116个氨基酸,患者集体出现细菌感染情况之后,降钙素原的分泌量会有明显提升,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对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正常人体内降钙素原的水平无明显异常,出现感染之后很容易诱发全身感染情况,且患者的肝脏、肾脏、肺部以及脂肪等各脏器均会合成降钙素原,但是肾脏对该物质的排出量较低,相应的降钙素原水平会有明显提升,随着细菌感染情况的逐渐加重,降钙素原的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如患者机体生理状态较好,降钙素原的分泌和表达也会受到局限性影响,则无法检测,但患者出现细菌感染之后,血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会对降钙素的分泌和该水平的变化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出现降钙素水平升高情况。

本次研究中,降钙素原阳性检测率对比,阳性较高,降钙素原阳水平对比,研究组较高(P<0.05)。可见,血液细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的检出率以及水平均较高,主要考虑由于患者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情况之后,会生成大量细菌毒素,影响到患者降钙素原的正常分泌,增加炎性因子细胞的释放,进而会增加降钙素原的分泌量。

综上所述,血液细菌感染中降钙素原水平较未感染患者相比明显较高,临床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诊断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同波, 王茂全, 关伟,等.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在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 26(5):304-308.

[2]伍秀艳. 降钙素原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早期细菌感染中的效果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16):332-333.

[3]王小娟, 施金俏, 匡跃敏. 降钙素原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早期细菌感染中的意义[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 28(1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