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弥散性改变时 ~(18)F-FDG PET/CT联合临床指标诊断病变良恶性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8
/ 2

脾脏弥散性改变时 ~(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诊断病变良恶性的价值

张月红

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 目的 分析脾脏弥散性改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用 (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经脾脏病检或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恶性病变者作为观察组,将40例检查结果为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机体恶性病变独立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Plt、Hb、RBC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脾/肝SUVmax、骨髓SUVmax、脾脏SUVmax、脾脏指数SUVmax、骨髓/肝SUVmax、LDH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断机体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脾脏指数增大、脾脏SUVmax增高及红细胞的减少。结论 在脾脏弥漫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中,应用(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诊断,能对脾脏病变的良恶性进行早期判断,进而提升临床诊断效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 良恶性病变;(18)F-FDGPET/CT;脾脏弥散性改变;临床指标

脾脏病变,临床上的传统检查方式有MRI、CT及超声,但这些检验方式仅能够观察到患者脾脏的解剖学形态[1],而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应用PET/CT不仅能对机体中的脾脏解剖学特征进行有效评估,还能尽早发现一些代谢、功能学的变化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就脾脏弥漫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应用(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经脾脏病检或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恶性病变者作为观察组,将40例检查结果为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患者22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63.58±10.26)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21例,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为(64.03±10.31)岁。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无精神病者,能进行良好沟通交流者;②具备完整临床资料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处于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者;②肝、肾等脏器功能出现严重病变者;③血糖水平超过12mmol/L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收治入院后均采用(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进行诊断。检查前嘱咐患者保持空腹8h以上,为患者进行血糖检测,保证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正常值内。若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则给予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进行降糖,以促进机体摄取(18)F-FDG,以保证PET/CT的显像质量。为患者静脉注射(18)F-FDG,根据体重调节剂量,①5.55MBq/Kg。指导患者在安静、避光的休息室中,静息1h左右。在采集前指导患者饮水300ml,将膀胱排空后为患者进行图像采集工作。首先为患者进行CT扫描,调节电流为80mA、电压为140kV。采用3D发射扫描进行PET/CT图像采集,扫描范围为患者的头顶位置直到患者的双侧大腿上段位置,采集床位6~8个,每个采集时间为4min。之后通过衰减校正后,迭代法进行重建,以获取患者的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CT、PET图像以及PET/CT融合图像。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指标情况,包括脾/肝SUVmax、骨髓SUVmax、脾脏SUVmax、脾脏指数SUVmax以及骨髓/肝SUVmax、Plt、Hb、RBC、LDH计数。采用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脾脏恶性病变独立预测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对比数据用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n,5f2e1628a5565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测指标

观察组的脾/肝SUVmax、骨髓SUVmax、脾脏SUVmax、脾脏指数、骨髓/肝SUVmax水平及LDH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的Plt、Hb、RBC计数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1 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n5f2e1628a5565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s

组别

例数

脾/肝SUVmax

骨髓SUVmax

脾脏SUVmax

骨髓/肝SUVmax

脾脏指数

LDH

Plt

Hb

RBC

观察组

40

2.07±0.41

4.53±1.03

5.94±1.26

1.74±0.45

2067.51±25.58

755.50±29.31

80.16±12.46

92.62±20.18

3.12±0.49

对照组

40

1.52±0.32

3.42±0.82

4.02±0.47

1.33±0.29

1482.62±10.96

409.54±15.98

126.06±20.61

107.52±32.68

3.62±0.92

x2

-

6.688

5.332

9.030

4.844

132.925

65.543

12.054

2.454

2.40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16

0.019

2.2 独立预测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发现脾脏指数增大、脾脏SUVmax增高及红细胞的减少是预测脾脏恶性病变的独立因素,见表2。

2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

偏回归系数

标准误

P值

Exp(B)

Exp(B)的95%CI下限

Exp(B)的95%CI上限

脾脏指数

0.002

0.001

0.034

1.000

1.000

1.001

RBC-1

-0.932

0.349

0.007

0.392

0.196

0.779

脾脏SUVmax

0.361

0.117

0.002

1.432

1.134

1.802

常量

1.116

1.213

0.356

3.061

-

-

3 讨论

人体中的最大淋巴器官为脾脏,机体脾脏可被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红髓、白髓及边缘区,构成红髓的物质主要为脾索及脾血窦,该场所是免疫细胞发挥吞噬作用的重要场所,白髓的主要构成物质是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发生的主要场所[2],而边缘区的位置处于白髓与红髓的交界位置,主要构成物质为巨噬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是脾脏内部对抗原进行捕获、识别、以及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3]。脾脏属于多动能器官,是组成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中枢的重要部分,临床上的大多数非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脾脏代谢、或脾脏大小等变化。经(18)F-FDGPET/CT诊断可表现为代谢弥散性的增高、脾脏的增大等,通过(18)F-FDGPET/CT诊断联合临床指征,不仅能从形态学上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还能从实验室指标及功能学等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脾/肝SUVmax、骨髓SUVmax、脾脏SUVmax、脾脏指数SUVmax、骨髓/肝SUVmax、LDH、Plt、Hb、RBC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诊断脾脏弥漫性恶性病变的独立因素有脾脏指数增大、脾脏SUVmax增高及红细胞的减少。

综上所述,通过(18)F-FDGPET/CT联合临床指标能对脾脏病变患者的情况进行整体的了解,对临床病因诊断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晓君, 刘锟, 张弦,等.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IVIM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 16(06):108-112.

[2]张振, 冯云, 李振宇,等. 多模态MRI联合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02(04):94-97.

[3]李双庆.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1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