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卒中双能量 CTA影像检查技术病例探讨

/ 2

急性出血性卒中双能量 CTA影像检查技术病例探讨

邓鸿义 * 明兵 马春 高欣 郭开灿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省德阳 618000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急诊放射;双能量;CT血管成像;影像技术;

Case discussion of 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imaging technique in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DENG Hongyi* MING Bing MA Chun GAO Xin GUO Kaican

Keywords:Hemorrhagic stroke;Emergency radiation;Dual energy;CT angiography;Imaging techniques;

临床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行CTA检查时,由于脑组织肿胀,颅内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等因素,常规检查方案可能无法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影像;医师需要综合判断合理调整检查方案,获取高质量血管图像,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准确率;精准的影像才能够帮助临床制定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急诊 DECTA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病因学诊断首选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工作尤其急诊影像检查工作中广泛应用。

病例资料

急诊脑血管意外病人彭某,女性,47岁,昏迷状态。卒中绿色通道呼吸机插管患者,CT平扫提示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头颅平扫及常规DECTA图像如下:

图片 55f348ded0f9dc_html_91b9f3e123f0ad12.jpg

B

C

5f348ded0f9dc_html_2509ada6b2174b9d.jpg

A

注:患者,F,47Y,昏迷数小时;以上系该患者NCCT(图A),DECTA—VRT(图B)及MIP(图C)图像。

第一次采用常规模式DECTA触发扫描时间23秒,颅内椎基底动脉以及willis环对比剂浅淡显示不佳,而颅内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段疑似有病变,图像无法诊断

第二次改进方案DECTA,触发扫描时间38秒,清楚显示颅内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改进方案颈内动脉颅内海绵窦段监测并空气触发扫描,VRT(图D、F),及MIP(图E)图像如下:

图片 11

D

E

F

5f348ded0f9dc_html_8368f7ebb9786aee.jpg图片 13

注:图D、F中白色箭头所示VRT图,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段动脉瘤;图E系MIP图像。

临床危急重症病人可能比较烦躁,头部运动难以控制,甚至配以呼吸机插管和其他急救监护设备,可能引起层面配准不良致减影难以成功,也是造成影像检查失败图像质量下降而漏诊或无法诊断的重要原因。DECTA可一次性快速扫描获得优质减影图像。DECTA 检查快速、简单及无创的特点,特别适合危重、不配合或无法接受DSA检查者,最大限度缩短病因诊断时间,而对此类患者设计合理的扫描方案,快速获得准确的影像资料,为临床诊疗争取时间,对脑出血病人的早期筛查极其重要[1]

讨论

上述病例,综合临床分析其检查效果不佳可能原因:

大量脑出血,脑组织肿胀,颅内压升高[2]

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痉挛

出血太久太多,脑疝形成

病人处于休克状态

呼吸插管并呼吸机配以药物生命支持,心脑血管系统供血循环失常

以上因素均可能影响DECTA成像结果,按照常规方案检查,脑血管灌注差,颅内血管不能清晰显影,未能采集到符合诊断要求的血管影像。

遇到如上情况,应提前了解临床提供的病史并合理调整检查方案和对比剂注射方案。

考虑到此类病人检查中对比剂在心脏大血管会较长时间滞留,伴随心脏搏动射血而排除,到达颅内的对比剂会比较迟缓,达到峰值时间延后,可以考虑如下改进方案:

增加碘对比剂CM注射量--依据病人体重[3]情况而定

提高自动触发CT阈值

延长阈值触发后启动时间

更改阈值触发感兴趣平面ROI,如颈总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颅内海绵窦层面

采用空气触发技术:观察感兴趣层面CM充盈适时手动曝光--操作者主观性较大

临床工作中的脑出血病人,考虑到病因及个体因素,进行CTA检查前需综合分析判断,选择合理的参数调整或对比剂注射方案。病例首次检查效果不佳,更改扫描方案后图像优于第一次,说明对出血性卒中病人CTA检查方案调整的可行性;如何将各个调整方案合理地应用到临床检查中,提高其成功率和准确率,亟待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影像检查技术和临床基础知识;这是临床脑卒中救治也是急诊放射检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此,急危重症病患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标准化流程需要个体化差异的适度调整,选择怎样的改进方案更合理,每一种方法需要大量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对比,以便获得高质量血管影像就值得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急诊 DECTA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病因学诊断的首选方法[4,5,6]。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双能量CTA扫描,合理调整扫描方案获得高质量脑血管减影图像[7,8]显得尤为重要,精准影像诊断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龙江,卢光明.双源CT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02):206-208.

[2]孙树杰,王治瑜.急性脑出血:从专家共识到急诊救治[J].临床急诊杂志,2016,17(03):165-168.

[3]王智清,张凌,陈耀康,张泽明.双源CT头颈部CTA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05):812-815.

[4]马潞,李浩,吴波,武剑,孙树杰,王宁.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319-1323.

[5]徐力鹏,郭元星,曾小涛,欧陕兴,钱民,陈莹.夜间急诊双能量CTA对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08):358-361.

[6]Dual-source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ng the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J].HealthDevices, 2008,37(5):129-148.

[7]沈宓, 王晨, 刘光锐, 等.国家卒中策略的实施——影像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11) :845-854.

[8]王建,王锡明,段艳华,程召平,乌大尉,邓艳.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02):261-264.

*通讯作者:邓鸿义(1985-),男,四川德阳,医学学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急诊CT、MRI影像技术 Tel:13618106248E-mail:4140757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