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熊定振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40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环保节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得到国际社会大力支持和推动的前提下,装配式建筑利用自身高效、高精度、绿色环保的特点,在我国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注入持续有效的发展活力。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成为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好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模式的探索上,应采用不同于传统建设的管理手段。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装特点,完善项目管理模式,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1装配式建筑概述

1.1更高的舒适性和环保性

装配式建筑的隔墙不仅保证了小空间的占用,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隔声和吸声效果。在墙体拼接的过程中,由于工厂预制房屋各单元的加工精度较高,各拼接单元的尺寸、尺寸、细部都到位,所以拼接间隙小,也起到了很好的隔音保温作用。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效果也很好,在保证良好防火性能的前提下,达到了有效的节能效果。

1.2工厂制造的质量保证较好

装配式建筑的每个构件单元基本在工厂加工,不仅提高了各单元结构的生产速度,而且保证了建筑各结构部分的质量。毕竟与现场施工相比,工厂加工的质量更好。例如,在材料外观的涂装效果方面,工厂喷涂可以在非静态环境中进行,可以保证涂装的质量、外观和效果。如果在露天进行同样的涂装作业,环境会对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1.3 设计更灵活

对于装配式建筑,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内部隔间不承受大的荷载,对房间布局的限制明显减少,室内设计更加灵活随意。而且,装配式建筑的隔墙一般都是轻质隔墙,墙体厚度比传统混凝土结构要小,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享受大开间和大实用面积。

2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2.1 施工过程中的特点

装配式施工采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作业的一体化。强调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特别是建筑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新材料、新设备和管理技术创新。其主要特点是:一是装配式建筑构件可在工厂内实现产业化,构件相当于标准产品,可直接现场安装,方便快捷。在争分夺秒、争分夺秒的施工领域,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通过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可以保证部件的质量,第三,周转的材料投入量相对减少,从而降低了租赁成本。四是减少野外作业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五,标准化生产可以节约材料,减少浪费。六是构件机械化程度高,减少了现场人员配置,有利于人工成本和安全生产。

2.2施工过程中的缺陷

目前,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基于EPC管理的BIM技术,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精益化施工,信息技术与现金管理手段相结合,与时俱进。目前,社会上的装配式建筑一般都是局部的梁、板等构件,这些构件都是由现场预制构件组成的,而不是全部的装配式建筑。

首先,在我国,现行的设计验收等相关规范明显滞后于施工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领域仍然相当有限,建筑的总高度和层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与传统技术相比,建筑中预埋件的使用有了很大的增长。

第三,由于设备的局限性,机械化生产零部件的尺寸要求有限。

第四,如果构件生产工厂离施工现场太远,会增加运输成本。

2.3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3.1 装配式建筑强调建筑产业链的整合和项目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建筑成品的设计、规划设计、构件生产、吊装运输、施工生产、采购物流等环节和领域,需要在组织模式上具备总承包管理的运行机制。

2.3.2 装配式建筑强调两层分离、三级管理,特别是建筑信息技术的应用。预制施工模式提高了技术行业工人的技能要求,现场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2.3.3设计深度达不到预制构件的设计要求,后期修改设计方案造成重复设计,严重延误设计周期;不考虑标准化和一体化,增加了构件的生产难度和施工装配难度,增加了综合成本连续上涨,施工单位未投标,构件生产明细未考虑生产设备的特殊性,造成生产困难或成本高,无人接单。传统施工单位缺乏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各工序相互渗透,管理混乱,容易造成空转,施工进度延误。

3对装配式建筑模式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的几点应对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把控

针对材料质量和构件质量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充分调查施工所用材料的性能,在对接初期严格审核材料加工厂,在材料加工和构件阶段配备相应的监理人员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元器件的生产质量,而主管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重点控制在工厂内完成的原材料到货、半成品加工、模具质量、预留预埋、隐蔽验收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并对零部件的装卸、运输过程进行监督。

3.2对施工现场实施有效管理

制定装配式建筑模式的施工组织方案并有效实施。施工现场人员应事先规划好构件运输车辆在施工现场的行驶路线,确保大门的宽度和高度、道路宽度和转弯半径满足行车要求,并提前规划卸货场地,并对起重设备的调度能力进行复核,定期检查维护。为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前制定预制构件吊装实施方案,规范构件吊装的具体操作流程,配备专业吊装队伍,定期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操作训练。严格控制构件吊装作业过程,确保施工质量。

3.3生产过程质量监督

作为管理人员,在预制构件工程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构件的质量,保证构件质量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也能防止质量缺陷和安全问题的发生。这对以后预制建筑构件的应用有一定的威胁。构件生产时,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注意对制造厂资质的审查,充分了解制造厂的生产能力。在元器件的生产中,监理人员还应做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生产工艺的规范化和工艺的改进,从而提高整个元器件的质量。另外,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管理者需要给予重点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另外,对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要做到最优控制,及时检查分析构件,及时纠正和处理问题。

3.4预制构件工程验收阶段的风险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验收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确保验收程序的规范化、合理化控制,从而保证对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要及时掌握预制构件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和问题,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验收方法,确保预制构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在验收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选择验收手段和技术。除了检查构件的安装质量和标准外,还应重点分析预制构件安装后的工程稳定性和协调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对构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确保工程质量得到合理保证。它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结束语

预制混凝土结构能连续、有序地完成本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减少进场施工机械的种类和数量,缩短工序衔接时间,实现立体交叉作业,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绿色施工提供保障。通过本工程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技术管理经验,为今后装配式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美霞,王洁凝,赵丰东,等.北京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5):15-18.

[2]陈海洲,王玉岭,刘进贵,等.超高层钢结构建筑的施工模拟技术理论和方法[J].建筑结构,2011,41(S1):8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