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9
/ 2

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张超

安徽省城市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了我国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缩影,一些旅游景区附近的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了旅游项目重点开发规划的目标,因为这些小城镇具有浓郁的自然特色,既表现出了我国传统特色文化气息,又提高了人们对特色环境保护的意识。目前,很多的小城镇的自然特色环境被人工环境代替,甚至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地域特色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小城镇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就盲目的让人工创造的环境所代替,改变了一些小城镇原本具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发展他们的经济,更要注重他们自然特色的发展和保持,协调好小城镇自然特色环境对于小城镇的特色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特凸显地域特色做出了策略分析。

关键词:地域自然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的推行,政府以及群众对城镇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在经济建设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政府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支持也越来越高。现在政府以及个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小城镇的绿化设计以及绿化建设是比较缓慢的,这是远远达不到居民对绿色环境的要求水平,而且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当地自然特色的应用和规划,使得一些地域自然特色的环境被破坏,为了提高小城镇地域自然特色的有效规划,加强对当地特色自然资源进行融合配置尤其重要。

  1. 小城镇规划特点

小城镇规划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1. 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重要意义

(1)凸显地域特色对于塑造小城镇独特形象的重要性

城镇自身的地域自然特色是城镇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征,因其自身相对独特的地理特征,是城镇建设中形态与意向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地的地形地貌对于小城镇的实际选址、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选址中要综合地质地貌,即河流或海岸、山川植被、森林港口等显著地貌特征进行融合。进而凸显城镇地域性特色。如江南水乡乌镇、同里等小城镇与其他地域相比都有其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这些小城镇在选址上具有明显的亲水特征。众多河道与桥梁构成了当地独有的城镇景观,使水乡城镇具有灵秀、玲珑的意向。

(2)重视利用地域自然环境对城镇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急需一种与自然和谐融入的设计方式。城市规划设计中经常设计搭配地形地貌、气候,河流、山川湖海、平原绿地等敞开式的公共空间,这些条件都应该是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重视和利用的。这些极具自然特点的环境因素可以丰富城镇中的公共开放空间。马努城镇居民的娱乐休闲需求。也能通过这些地域性标志带给居民归属感、领域感、安全感等。有助于城市社会结构的稳定发展。

三、凸显地域自然特色小城镇设计方案

(1)在城镇总体规划中突出地域自然特色理念

人类最早聚集地的形成与发展大多依从自然环境,城市周边承载力的大小也决定了城市的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城市周边环境,城市才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如古时南京在城镇规划时对城内外的绿化作了系统规划,城外营造了大型皇家园林,城内保留了五台山、清凉山等自然环境地段,形成了生态模块。南方许多水乡城镇也依据所在位置、环境、河流走向修建城镇,将居住环境融入到泪染生态中去。在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中,风水学说一直都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地形、山水学说相结合,城市的选址要合乎阴阳学说,是城市选址的前提要求。从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互为一体的角度来看,城镇的路网要以山水脉络而定,在风水穴所在的空间节点必修建重要建筑物,是风水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体现。城市的空间形态也根据自然环境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统一与规整。如南京“襟江抱湖,虎踞龙盘”,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因地制宜思想是通过对城镇的构成要素提炼而成的。提出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环境特色的利用,处理好自然与人工因素的统一。

(2)小城镇特色构成要素

小城镇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有形要素即城市的地域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地理位置、山川风貌、植被类型等等。人工环境而是由人工营造的城市空间布局、街道商铺、住宅广场等公共建筑设施。这些要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城镇特色有着一定影响。城市的工程地质条件影响着小城镇的用地选择,如土壤与地基承载力决定城镇的用地。城镇的水文条件也影响着城镇建设,江河湖泊都可能成为城镇水源。在运输、渔业生产、能源提供等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城市的地貌地形则决定了城镇规划的空间布局、道路走向和建筑物分布,不仅是小城镇布局的支撑点,也是构建小城镇风貌的基础。城镇构成的无形要素及社会人文要素,包括城镇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规章制度、社会习惯等等。这些是一个城镇的精神文化内涵。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好保护这些历史古迹,也要注重保护当地的民俗风情,构建独特的小镇人文景观。

(3)小镇特色的空间体现

道路城镇的观赏路线,通过道路的引导获得周边的环境景观。我国小城镇的道路通常集许多功能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公路、桥廊、步行道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城镇景观。城镇的其他空间体现,如区域、城镇边界、节点,、标志性建筑物都是构成小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标志建筑物,不仅是小城镇辨别方向和位置的重要参照物,也是吸引游客眼球的焦点。在区域内具有目标突出、易识别性、唯一性的特征。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钟楼鼓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都是一个城市的著名地标。这些空间体现都是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界限定、道路贯穿其中,标志物散落其中,这五种空间要素相互结合为小城镇特色建构具有基础构建作用。

  1. 结语

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城镇原有的自身特色和地理风貌,根据城镇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凸现当地的地域自然特征,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宜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居住地。

参考文献:

[1]王元太.小城镇规划管理方式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实现研究[J].智能城市.2016(12)

[2]孙斐. 乡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刘海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城镇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4]李旅. 小城镇特色系统建构与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

[5]廖永伦. 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