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美丽乡村建设初探

李婧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主题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成为改善农业环境、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个备受追捧的新思路。本文梳理了“美丽乡村”发展的由来,成因和发展阶段,对当下“美丽乡村”的几种开发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美丽乡村设计的一些基本措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当前中国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农业人口占全人口的50%左右。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和巨大挑战。

近两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量的饱和,越来越多的业主和设计师将目光投向农村,形成了一股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本文的主旨即是对这股热潮的成因、类型及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梳理,初探农村改造的相关问题。

概念

“美丽乡村”概念从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主题。2005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美丽乡村”最早对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时对农村面貌的具体要求。【1】

2013年7月习总书记考察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城镇建设要让人“记住乡愁”。从而使“美丽乡村”这一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并由单纯的面貌要求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丰富化内容延伸。

成因

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过多次类似提法,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其纳入到国家政策层面提出,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中国在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中,城市在爆炸式发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的均衡发展化解城市化所带来的连带问题。我国无疑也已跨入这一后工业阶段,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发展过程,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所对应的集聚、高效等特征,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能到乡村中去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放松心情、寻找乡愁,这在客观上产生了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类型

自2005年政策概念提出后,结合市场情况,农村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1. 初级阶段,近郊农村一日游,已淘汰

  2. 发展阶段,农家乐模式大面积普及,正在淘汰

  3. 高级阶段,定期前往承包地址,开展多样性的活动,身心全方位的放松。私人定制,正在流行。

当下,深层次发掘自然资源,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进而提出“经营农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发展方向。南京的黄龙岘、杭州的莫干山、河南的郝堂村、成都的五朵金花等一系列案例,将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现代都市生活语汇,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在“三农”经济的新型发展道路上做了有效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新农村建设类

南京黄龙岘

特点:政府出资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及景观建设,大拆大建,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短,主打茶文化牌,村民在此基础上自发开发农家乐

  1. 美丽乡村类:

台湾桃米村

特点:完全发动村民自筹资金自建,主打生态培育主题,通过规划师的努力和示范,带领村民开发新的经济模式。社会影响力大,媒体争相报道,村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显著增加。

  1. 政、企、村合作类:

莫干山洋家乐

特点:个人或者企业出资入驻,与村民合作,租用农民房屋打造高端豪华农村休闲品牌。引起政府注意后大力扶持,成立统一协会组织。三方多赢。

汇总以上三类农村建设类型,将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可归纳如下

共同点 : 农业为辅

服务业为主

  • 保留原住民

  • 农业休闲

  • 环保生态

  • 景观先行

  • 深度体验

  • 文化民俗

不同点 : 参与主体

管理理念

  • 出资人

  • 受益人

  • 合作方式

  • 管理服务

  • 盈利模式

  • 市场反响

我国地广物博,南北差异巨大,这三种建设类型结合各自不同情况,速途同归,都不同层面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标杆项目。

措施

农村在让人联想起美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与贫穷、落后发生了联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常的农村面貌是交通不畅、环境杂乱、建筑质量低下。建设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这一现象,使之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梳理交通,增加设施

秉承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基地的道路体系进行梳理;对基地的雨、污、电等综合管线工程进行专项设计;增设停车、环卫、路灯等服务设施系统。同时通过生态池、沼气池、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强调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

  1. 营造环境

首先是整治环境,去除杂、乱的外观面貌,形成整洁、干净的基本环境。其次是借景田园风光。美丽的农田、起伏的山岗、蜿蜒的溪流、隐约显现的村落构成了独特的乡村风光,这是最最原生态的乡村面貌,不需要二次建设,只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使人们能欣赏到这种美。最后是保存农业体验。农业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农耕文化的体验是人们感受乡村气息的重要载体。谷场、粮仓、农具等载体,收割、捕鱼、采摘等活动可以将一个充满生机的农村展现出来,赋予农村环境一个鲜活的形象,而不是类似博物馆一样的死物。

  1. 改造建筑

农村建筑以一到二层的砖混结构居多,其中融合了夯土、石材、木、砖等乡土材料。在呈现原生态建筑美感的同时,建筑质量较为低下。改造设计一方面通过详细的测绘调研,引入专业评估体系,对旧房危房进行加固改造,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手段对老房子进行适度开发,使之满足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需求,引入酒吧、酒店、艺术家工作室、展览馆等多样化的都市业态,为农村的产业转型提供载体。设计中创造性的保留或利用坡顶、夯土墙、青砖、瓦等乡土语汇,结合钢、玻璃等现代材料,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独特建筑风格,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回归乡愁的审美需求。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生态的处理手法,改变低下的农村生活环境,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城市人羡慕的“农村居民”。

结语:

以农业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为灵魂,注入现代都市生活的新鲜血液,借政策的建设契机,彻底改变传统农村的粗糙面貌,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局面。“基础设施城市化,农业资源景观化”,在保留原有农村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范建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