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3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赵冬 通讯作者 李晓微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130033

摘要:目的:研究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我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入的130例患者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各65例,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内科;协同护理模式;心理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mode in cardiology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30 patients who received income from January 2017 to June 2018 in our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a coordinated care model.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are.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nxiety scores, depression scores, self-care ability scores, and self-care abi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anxiety scores and depression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self-care abil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mode in cardiology nursing can improve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and self-care ability, improve their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shorten hospital stay,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cardiology;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mental state

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9亿人,不仅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由此所致的死亡率亦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已经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由于心血管疾病危害患者健康,甚者危及生命,使得患者普遍背负着沉重的身心负担,给整个临床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予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十分有必要。协同护理模式是一种基于责任制护理衍生出来的全新护理模式,注重调动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性,与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2]。为研究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我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入的13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3岁~65岁,平均年龄(55.68±1.22)岁;病症类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8例、高血压20例、心律失常7例;病程时间6个月~10年,平均病程(6.10±0.55)年。观察组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44岁~66岁,平均年龄(55.74±1.26)岁;病症类型: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9例、高血压21例、心律失常5例;病程时间6.5个月~10年,平均病程(6.17±0.58)年。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心内科疾病且病情稳定者;(2)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需重症监护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心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分组比对。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包括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活动指导、出院指导在内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协同护理模式,具体如下:首先,指定专职护理人员负责照护患者,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成因、危害性、治疗的必要性、配合临床的重要性、突发情况的处置措施,以转变患者思想认知,形成主动配合临床的意识。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药物相关知识,包括具体的用法用量、正确补服方法、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杜绝患者不遵医嘱用药行为的发生。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利用自身专业性知识予以针对性解答,负性心理严重者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通过积极交流探寻问题的本质并予以妥善解决。主动与患者家属展开沟通交流,将家属关爱的重要意义明确告知,并引导其掌握患者日常照护的注意事项,急救技巧。在照护患者过程中主动承担护理重任,与护理人员一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敦促其开展利索能力的生活自理行为及运动,主动规避导致疾病再次复发或加重的风险因素,促使其形成强有力的自护意识并全面提升自护能力。

1.3 观察指标

选取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住院时间作为两种护理方案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其中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定,按照我国常模分界值50分,分数越高焦虑越严重;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测定,按照我国常模分界值53分,分数越高抑郁越严重;自护能力评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测定,总分0分~168分,分数越高自护能力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采用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测定,总分0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5f4f7bcaa4950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5f4f7bcaa4950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

组别

焦虑评分(分)

抑郁评分(分)

自护能力评分(分)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

住院时间(d)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65)

70.28±1.22

48.74±1.26

71.41±1.11

51.28±1.22

87.94±1.36

133.25±1.25

54.68±1.32

81.38±1.12

17.00±1.00

观察组(n=65)

70.35±1.25

43.45±1.25

71.50±1.15

47.87±1.23

88.10±1.40

142.80±1.30

54.60±1.35

86.75±1.15

11.50±1.50

t

0.176

0.747

0.180

0.732

0.191

0.811

0.178

0.750

0.755

P

0.651

0.033

0.644

0.037

0.621

0.022

0.647

0.032

0.028

3 讨论

心内科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专为诊治心血管疾病所设立的临床科室,收治的疾病以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常见。我国是全球范围内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心血管疾病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势必会呈现出进一步上升态势。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日后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家庭负担的担忧,患者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负性心理问题,加之后者缺乏足够的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照护能力,极其容易导致病情复杂或进一步加重,故予以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成为当务之急[4]

本次研究中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护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可知,在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更佳。之所以得出该论断,本次研究总结原因如下:首先,指定专职护理人员照护能够为整个治疗期间的护理完整性提供保障,使得患者能够全程享受到优质而连续的护理服务。其次,协同护理模式充分激发了患者、患者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将二者一同纳入到护理工作中,强化患者、患者家属、护理人员三者之间的互动频率以将正能量传递给患者,促使其树立并巩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消除负性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三,协同护理模式注重强调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和氛围,敦促其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规避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风险因素,使得患者自我照护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高[5]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晓雅.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1):178-179.

[2]曾叶纯.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1):2.

[3]范桂云,吴秀娟,董梅花.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3):31-32.

[4]赵冬梅,裴沛,于波,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3):365-366.

[5]俸莉莉,陈伟,曾桂敏.协同护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1(10):169-174.

[6] 李绵,刘国强,武清敏,左英俊.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2)

[7] 邓敏,严义红.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3)

[8] 张奉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19)

[9] 于妍玲.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1)

[10] 王晖.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7)

[11] 柳伟丽.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及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22)

[12] 向丹秀.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55)

[13] 杨慧冬.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J]. 医疗装备. 2016(22)

吉林省内皮功能及基因诊断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重大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