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探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9
/ 2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探研

吴刚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省 651701

摘要】:新时代的校园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将学生外在发展和内在成长相结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时,应该将心理健康管理纳入到教学范围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可以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 教育

【前言】:本文从体育教育学、锻炼心理学以及教育实践理论等方面,探讨和构建了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搭建与健康教学相匹配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管理模式的信息反馈和教育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全面的监控、评估与分析后,在动态化的监管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实施分类方案,完成精准教育

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进行结合时,应该要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分类的方案,完成精准心理教育。根据相关的统计可以发现目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是存在着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总占比能够达到8%左右,第二是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占比比较多,能够达到63%左右,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受到极高重视的。而剩下的就是属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现在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如何良好的调节心理状态,给出有益的、有效的示范方式。在正确的掌握了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每个程度学生的占比后,教师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对具体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以及研究,保证最后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方案一出台就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教师在制定了体育课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安排后,应该先分两组同学对已有的方案措施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前后对比。最重要的终极目标都是找出最合适的方案,促进学生的成长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对比的过程中,有许多要素需要参考,教师需要准确设置不变量和因变量,调整并且谨慎选择参与实验的各项元素,让实验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只有不断完善分类辅导教育方案,完成精准教育才能保证最后的教育结果是有价值的。

  1. 完善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指导

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心理教育管理,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教学理念,但是也有许多学校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综合研究、调查各个学校以及各个地区的实际教育的效果可以看出,及时制定相关的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完善相应的教育指导体系,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管理中,信息反馈系统有一个新的名称——双五法,既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中心中的健康教育,划分为五个具体的方面,通过横纵坐标进行设置。纵坐标主要包含了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品质、情绪调控性、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障碍意识,纵坐标都是与学生的实际心里问题相关的内容。而横坐标就是与管理,以及教育教师有关的,包含了任课老师、班主任、德育组、自我评价系统、心理测评等等。通过搭建两种坐标能够获取多渠道的信息,并且对各项心理信息加以整合,实现更客观准确的学生心理健康参照系统。并且经过相关的实验以及调查,可以发现这样的系统设置,能够防止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出现的片面化教育现象。完成了对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其目的是反过来指导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方式。因此也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指导体系。该体系一共分为四个层次,即预防咨询、干预和保障。前面已经谈到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那么在分类之后就可以将学生的每一项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不同的板块中进行实际解决。如在心理比较健康暂时没有出现问题的学生上,主要是采取预防的手段。在心里问题处在轻度已偏上的同学,则采用的是咨询为主,而心里处在中度则是采用的干预为主。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患疾时,就。应该直接进行心理治疗,因为这不再是体育课堂上的一些心理健康辅导方式能够解决的了,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体育课堂作为心理问题治疗后的保健手段。

  1. 强化动态监管,及时分析数据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并且心理问题处在中度和重度的学生是极容易发生病情转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有变化这一情况,及时的调整与更新教育渠道体系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动态的监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网络的发展,新兴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能够被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故此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动态化监管。首先要针对中学生自身的特点,提高网络教育的效果。虽然我国已经推出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这一理念,并且推崇体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两者是很难做到统一的,常常会出现脱离这一理念的情况。因此,在体育课程上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在这方面,难以统一出现的心理矛盾进行相应的引导。其次,是要开发现行的网络教育优势。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把握整个教育的环节和过程。体育课程也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因此在进行室内体育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互联网有效地运用为学生们介绍一些网上心理咨询途径,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心理健康保健尝试。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相应的心理健康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为学生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并且可以通过文本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也习得一些保健心理健康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1. 培训教师能力,增强教育效果

要实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管理进行结合,首先要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这一块儿的知识是相对薄弱的,相关辅导能力也较弱。因此,学校需要举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为体育教师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该培训可以用学校的心理教师培训为主,也可以让需要参与到心理健康管理的体育老师,到其他地方去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当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许多方式都是具有操作性的,因此学校也是注意这一内容,为体育老师寻找到可以进行实操性的培训场所及培训教师。

【结束语】:学校的相关体育课程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密切与学校各部门的相关联系,确保信息反馈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且相关的体育教师,也应该多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教健康教育能力,让老师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保国,刘光定,李长辉,等. 关于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的思考[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 6) : 649 - 650. 2

[2]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1—2015 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的通知[J]. 首都公共卫生,2011,5( 6) : 241 - 243.

[3] 周宝.大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 5) : 650 -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