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2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

何波

新疆智慧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有了大的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整体成效,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简单的介绍了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涵义及研究意义,分析了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原则,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的应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推动生态型土地整治工作实践。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优质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在农村则出现了大量空心村、房屋闲置或废弃,农村基础设施差、水源污染严重,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等现象。因此,各地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工程。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导致孕育我们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和生活的乡土风貌严重受损。这些问题将是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1生态型土地整治涵义及研究意义

1921年,瑞典植物学家G·蒂勒松首次提出“生态型”概念,认为生态型是基本的生态单位,是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是与特定生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生态型是由气候、土壤、生物或人为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生态型的分化也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主要目的往往还是为了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或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很少考虑生态效应,未能按照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理,把土地整治放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大系统中去考虑。若不加控制,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势必会破坏原来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打乱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农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因此生态型土地整治势在必行,工作重点即是以生态学、可持续等理论为指导,全面统筹、综合协调土地整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型土地整治是维护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平衡的土地整治规划手段,是实现农村土地和谐、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原则

2.1自然生态原则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业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应遵循自然生态原则。自然生态原则是新时期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题中之义。在该原则要求下,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突出恢复土地功能,维护自然生态品质,构建健康有序的自然生态发展空间,优化自然系统整体功能。

2.2文脉延续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地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土地环境中孕育出的地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应遵循文脉延续原则,突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成果的文化内涵,切实保护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

2.3整体协调发展原则

土地整治具有典型的系统性特征,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必须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原则,统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土地整治系统,使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有机结合。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整治理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土地环境舒适、健康、生态的要求。

2.4立体化设计原则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形和地貌特点。为突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核心要义,应遵循立体化设计原则,对土地整治实施立体化设计与构造。通过涵养土地景观,搭配不同类型的高低植物,实现立体化效果,使生态型土地整治更具生命力与活力。

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的应用分析

土地整治属于农业景观范畴,景观是被人所感知的区域中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等要素所形成的特定地域风貌或特征,是人与自然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体现生态、经济、文化和其他多种社会功能和价值的综合体。所以,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在对景观格局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和优化的景观单元内部结构。尊重各种生态过程,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因地制宜建设生产基地和乡土景观,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及其生态要素,这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土地整治属于农业景观范畴。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在对景观格局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和优化的景观单元内部结构。

3.1河渠设计模式

河渠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河流自然形态,保持其纵向的蜿蜒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构建多功能多级给排系统。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水道生态修复和自然驳岸,防止农田养分流入水体,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3.2生态工程的土地整治和结构调整

研究表明,水田与旱地在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应充分尊重这种客观差异,做到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与优化土地结构。有机碳含量的不同使生态工程土地整治规划将水田与旱地分别开来,避免了土壤同质化,确保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初步完成后,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符合当地客观环境与自然生态发展趋势。

3.3道路设计模式

道路生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生态道路建设、生态防护坡工程和路边植被营造及不同等级道路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型道路建材建设路基路面;合理布置排水沟,开展路边绿化带及缓冲区植被建设,进行乡土物种筛选、自然群落模拟设计和路域生态模式设计,保护原有的灌溉体系和水网系统;桥涵设计应避免影响水文水流特征,设置生态桥梁涵洞和生态通道,使公路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设置缓冲带,降低道路对沿线居民区、土壤、植被、水质的侵扰;结合周边环境进行造景美化及环保型标识设计。

3.4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植被与景观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合理设计植被的组成、结构和所占用的空间,尊重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要求,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等优选植被作物,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提高土地稳定性。要通过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恢复生态功能,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情况,减少恢复植被的经济产出,确保植物能够稳定获得养分,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大力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创建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不但是当前解决土地发展和生态问题的合理方式,而且还可以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安全。受管理模式、设计思维、人为操作等方面要素的影响,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践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制约着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律,创新思路方法,优化过程控制,切实提高土地整治规划水平,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郑洲:河南农业大学,2010(14):24-25.

[2]曹银贵,等.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1):138-139.

[3]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