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舞《唐印》中的创新点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2

浅析古典舞《唐印》中的创新点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庄琳琳

山东女子学院, 250300

一、引言

古典舞《唐印》是第十二届桃李杯中,北京舞蹈学院编导欧思维为舞者孙灿所创编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借助唐三彩的唐代仕女俑的视角,展现了唐朝时期的盛世风华。

这部舞蹈作品作为现阶段优秀的古典舞作品,抓住了女俑雕塑肢体僵硬的特点,从女俑复活之初到完全复活,再到回归女俑雕塑的过程中,人物形象的转变处理的十分细腻流畅。在舞蹈选题、作品内容、服饰妆容等方面,不仅特色鲜明,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且该剧目的研究成果较少,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及意义,因此选取《唐印》这部舞蹈作品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对象。

二、古典舞《唐印》中的创新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的作品也需要吸收其他艺术门类中优秀的元素,将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比如该剧目的选题新颖独特,以唐代的雕塑唐三彩为切入点进行创编, 并运用独特的表现方式,融合其他舞蹈流派的元素等,这些都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作品题材与内容的创新

在我们通常所见的中国古典舞剧目中,作品的取材大多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名人传记等,而古典舞《唐印》却独辟蹊径,选取一个出土文物——唐三彩仕女俑作为人物形象,进行大胆创编,挥洒出编导心中的大唐盛世。

每一个朝代所留下的艺术品都展现了那个朝代的历史风貌与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记录了历史发展的洪流。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它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兴盛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也是编导欧思维将唐三彩的雕塑选为作品题材的主要原因。

这部舞蹈作品借助唐三彩仕女俑这一雕塑,讲述了女俑从复活后像一位活泼的妙龄少女穿梭在长安城中,见证了盛世大唐, 最终回归到雕塑本身,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鼎盛时期之一唐朝的历史风貌,感受唐代的生活与氛围。唐三彩仕女俑从复活到回归雕塑的这一生,亦是浓缩了整个唐朝的璀璨历史。编导也是因此想通过以唐三彩仕女俑的视角来带我们进入唐朝,感受唐朝的历史风貌,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形式展现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朝代。

(二)身韵学派与敦煌舞派的融合

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昌盛,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集散地,连接了中原与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因此,中原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许多西域的舞蹈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唐代著名的舞蹈,而唐代乐舞的婀娜舞姿也留在了敦煌的壁画之上。编导也是因此历史背景才在这部舞蹈作品中融入了敦煌舞的元素,以此来更好的展现唐代文化的多元化。

在古典舞《唐印》中,它不像《点绛唇》、《练》等有着身韵派经典的兰花掌手型,而是运用了敦煌舞基本手型中这似花朵的弯三指,作为舞蹈中的主要手型。但它也不似舞剧《丝路花雨》、

《飞天》、《千手观音》等有着浓厚的敦煌舞的风格特色。它是在身韵派的基础上,加入敦煌舞的风格元素创作而成。

除主要手型之外,在这部舞蹈作品中多次出现舞者侧身倾头,手部在胸前左右推腕摆动的动作,以及一些舞姿中下巴微含倾头,上身横移,顶胯半蹲的三道弯的曲线体态,这些动作都是提取了敦煌舞的动作元素。包括其中的舞姿旋转,也是融合了敦煌舞的旋转技巧。

三、古典舞《唐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蹈是一个以人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与事物的艺术,所以在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一部舞蹈作品的成败。除了生动形象的舞蹈语汇外,服饰与妆容对塑造人物形象也起着辅助作用。

(一)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

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的性格与特点均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抓住人物的风格特点是首要任务。

1.提线木偶般的动作

在古典舞《唐印》中,编导采用唐三彩仕女俑这一形象并将它复活,因此在作品的开头,这些富有停顿感及造型性的动作第一时间向观众表明了人物的角色。

在作品《唐印》的女俑复活之初,象征着刚刚起步的初唐时期,舞蹈演员像敦煌壁画上的仙女一样,上身横移,顶胯,保持弯三指的手型,左手手心向上像托着一朵莲花,右手在胸前掌心对向左手,头转向左手的方向。随着“叮”的八音盒音效,右手放松从胸前顺着下弧线下落,在移到身体右侧的一瞬间翻腕定住。之后匀速缓慢地移重心、呼吸,在双手交叉的同时半蹲。紧接着翻腕、低头,一拍一个动作,造型与造型之间的连接干脆利落具有停顿感,一步到位。随后保持造型缓缓地拧身,紧接着再直立、转身。这组提线木偶般的动作抓住了女俑复活之初动作的机械感,以及缓慢适应活动身体的动作精髓,十分形象。

2.展现盛唐生活的动作

唐三彩仕女俑雕塑复活之初,我们可以理解为初唐时青涩的样子,那么在雕塑完全复活成为妙龄少女之后,则向我们展现出了盛唐时的社会生活与氛围。

少女拿起一杯酒,举到鼻尖细细品闻,随即转身一仰而尽, 略带微醺娇羞地摆手。随后发现一只鸟,垂下手腕让小鸟停留在自己的手背上,另一只手来逗它,又像是在跟鸟儿窃窃私语,与它讲述着女儿家的秘密。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体现了盛唐时人们悠然自在国泰民安的日常生活,允许女子饮酒的酒令文化更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手腕松弛,手臂带动手腕甩出的动作,表现了女俑复活成少女生活在长安城一段时间后,习惯并享受盛唐的生活氛围。加上融合了敦煌舞元素的曲线舞姿,以及双膝微曲、扭动臀部模仿唐朝妇女走路的动作,更展现了唐朝女人美丽丰腴的身姿,体现盛唐时期人们的自信与开放丰腴的审美。

(二)极具特色的服饰妆容

在这部舞蹈作品中,服装的配色直接地采用了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配色。样式也是对唐代妇女穿着的齐胸襦裙进行了合理的修改及设计,包括裙摆上的花样图案也是参照唐代妇女服装上的花样制作,保留了唐代的特色。这样带有唐朝色彩的服装设计既表明了人物的角色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为塑造唐三彩仕女俑这一形象起着直观的辅助作用。

此外,采用轻盈的布料来制作服装,将上衣与长裙做成一体, 将束带设计在了胸部以下腰以上的位置,使得服装不会限制舞者的肢体。且在这部舞蹈作品中有许多立圆的动作技巧,如舞者一个点步翻身上步连接片腿转身,紧着着小碎步向后退连接探海翻身;舞姿旋转后连接趋步前桥等。这样的服装设计还可以将动作和技巧更好的美化,这些立圆的动作和技巧同时也将裙摆上具有特色的图案及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出来,达到令人惊艳的舞台效果。

与服装设计相呼应的是,在这部舞蹈作品中妆容设计也尽显唐朝风味。贴花钿、画面靥、描斜红这些唐代特有的妆容特色无一不缺,包括蛾眉与小巧的朱唇都是完全按照唐妆所化,这样细致独特的妆容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更能展现唐代人民崇尚丰腴华贵的审美特点。

结语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创作也需要打破传统、另辟蹊径。编导们要开拓思维、发挥想象、敢于创新,才不会被时代的脚步所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舞者的我们也肩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朝兼收并蓄、包容自信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现今各个艺术领域都呈现出作品多而精品少的特点,编导欧思维能够在这种快餐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下,踏踏实实翻阅史料,认认真真地复原唐代少女的服饰妆容,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还原唐代历史风貌,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唐三彩仕女俑的形象,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继承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