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的控制使用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5
/ 2

农药化肥的控制使用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张会东

新疆东方信海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疆 831100

摘要: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导致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全球处于高位,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给食品安全、土地安全、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的生态化治理、保护好土壤环境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药与化肥使用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农药化肥减量措施与土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药化肥控制;土地污染,防治技术

1农药与化肥使用现状

1.1施用存在误区

一是长期偏施氮、磷肥,忽视施用有机肥及微肥,导致土壤营养元素结构性失调及有机质含量下降。二是化肥全部基施现象较为普遍,忽视作物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的发挥。长期过量、不均衡施用化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生产安全,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三是农药施药量不随降雨与作物长势等情况调整,造成药害现象严重。

1.2科技水平不高

农民的科技水平不高,重视产量生产,忽视质量建设,过分依赖农药、化肥,大量有机肥遭到废弃。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大多为老、弱、病、残者,科学合理的施肥施药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到位率低。大部分农民在农药、化肥购买上普遍存在盲目性,农民最信任亲戚或朋友的推荐,在品牌、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缺乏考察,产品质量和利用率得不到保障。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活性下降,其分解、转化、吸附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也下降,引发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导致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化肥农药减量措施

2.1推广病虫害现代化防控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产品产量。因此,为了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根据农作物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控方案,合理应用病虫害现代化防控技术。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人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行业中,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可以应用无人机技术,可以应用无人机飞防植保,其具有众多优势,这一技术喷晒精准,提高了农药使用率,其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同时,农用植保无人机不仅可以在白天作业,还可以在夜间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防治时间。此外,农用植保无人机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可在田间地头垂直起降,即使在很小的场地也可以起降,并且农用植保无人机携带方便,能够满足不同作物品种及不同种植模式需求,应用非常广泛。

2.2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宣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宣传途径越来越多,培训手段也越来越多,为了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就需要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宣传,并做好人员培训,将农药化肥减量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可以制作化肥农药减量的电视广播,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宣传,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化肥农药减量的重要性,还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掌握化肥农药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经过培训的农民们要发挥好带头引领的作用,让更多的农民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率。

2.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保证科学合理地使用有机肥料的前提下,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使用数量、施肥时期以及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使用,需要依靠专业科技人员的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众多优势,不仅满足了农作物的需要,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进而节省了劳动力,增加了收入。因此,需要提高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视,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制,进一步拓宽使用范围,将这一技术利用到蔬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的栽培上,提高肥料利用率。

2.4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化肥的大量使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收入减少,而且还污染了土壤,土壤严重退化,为了降低化肥的使用,可以应用有机肥来替代化肥,不仅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提高土壤质量,实现资源的循序利用。大力推广周期性深松深耕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环保肥料,比如生物有机肥、活性有机肥,要进一步加大新型环保肥料的使用,提高有机肥使用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模式多种多样,有“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自然生草+绿肥”模式等,在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发挥出有机肥的积极作用。

3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

3.1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土壤修复技术

当前阶段,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为重金属污染,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由生物修复、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几种类型。其中,针对污染面积较小且程度较为严重的农用地需要采用工程措施进行土壤修复。针对含有较多易挥发重金属的农用地土壤通常采用热脱附技术进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通常利用腐殖酸钠起到抑制Cd吸收与积累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农用地的土壤环境。针对水稻种植农用地进行喷洒腐殖酸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中铅、汞、砷等物质的含量,进而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的生物修复技术相对于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而言,在当前和未来的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中更容易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3.2有机物污染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现阶段,国内外针对有机物污染的农用地土壤采用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又包括了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通风去污、换土等属于物理修复技术,这种修复技术的应用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干扰,且修复得不彻底,因此并不常采用。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采用光催化氧化法、超级氧化法等方式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这种修复方式所需造价较高,且容易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相对于以上两种修复技术而言,生物修复技术能够通过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效提高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效率,同时容易操作,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成本低廉。但动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污染物沿着食物链进行传播,植物修复技术所需的周期较长,且效果不明显。

3.3放射性污染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国家工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各种能源,近年来,能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了放射性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核电站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料会对周边的农用地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且污染持续的周期较长。当前我国常应用的放射性污染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表层土切削去污修复技术、表土覆盖技术、深翻客土技术、土壤搅拌淋洗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其中,表层土切削去污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彻底清除土壤中的核元素,且有利于提高修复的土壤的稳定性,但该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且容易降低土壤的肥力。土壤搅拌淋洗技术在含水量较多的土壤中较为适用,但造价和时长相对较高。生物修复技术易于操作且价格低廉,能够起到有效的土壤修复作用,因此在放射性土壤污染的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发展关乎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化肥农药,但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产品品质,还污染了农用地土壤,不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通过推广病虫害现代化防控技术、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宣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要通过完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等措施,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我国农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新颍,刘影.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助推农业持续发展[J].基层农技推广,2018,6(12):64-66.

  2. 兰俊.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的实践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169.


5f94d67115f0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