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探究

董书华

山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6

摘要: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对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方政府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直接负责人,若是不能科学有效的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理,就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运行过程中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各种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加大对自身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力度,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十分重要。

1 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机制

要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必然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它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前提和保障,是政府开展应急管理的重要依据。现在,我国还并没有构建一套完整的有关自然灾害管理的法规制度,因此,加大法规制度的建设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法规制度的建设,就需要从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入手,使其朝着发规划方向发展,让应急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科学化要求。将地方政府部门在应管理工作中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以落实[1]。此外,为了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就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加以监控,并结合事态的发展进行调整。监控过程要结合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进行,发现应急管理方案本身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信息来源渠道的真实性等,因为下级部门可能会因利益,传递假消息。因此,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强化地方法规制度的建设,让相关法规条例能够更具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法规制度的同时,要对自然自然特点加以全面考虑,强化应对灾害方面的法规制度的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2]

2 加大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设力度

自然灾害是不能避免的,但却能够预测,可以尽早消除。所以,加大应急预案的建设非常重要。应急预案是防控灾害的执行方案,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预防灾害,保证人民的安全。应急预案的建设要具备有效性、完整性、实用性等特点,要能体现早发现、早防控、早解决等特征。

结合应急管理的有关要求和理论,对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灾害的发生本身就没有规律性可言,具有偶然性,因此,地方政府部门需要用客观的、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各种突发的灾害问题,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弄清自然灾害的特点,知道哪个阶段要完成哪些工作,采用哪种措施,经应急预案的科学有效性体现出来。所以,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各方面情况,对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初步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3]

地方政府部门相关的应急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积极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将应急预案当成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地方医院、社区等人员密集区的应急预防建设工作,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要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采用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降到最小。另外,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然灾害分布源、范围等加以科学分析,弄清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最有效的应急预案。

3 强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责机制的建设

问责机制的建设可以强化相关责任人间的责任意识,可以更有效的预防灾害的发生。科学有效的问责机制是受法律保障的,它具备理性的特点,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落实问责机制的设置可以对失职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并对相应的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理。当然,构建问责机制的作用不单单是对失职人员进行处罚,更关键的是要将自己的教育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奖惩融合,强化工作人员的主任意识,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去完成自身的责任,防范灾害风险的发生[4]

完善的问责机制是建设能够纠正和处理应急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以免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差错,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进行问责。问责机制良好效果的发挥,一方面是由有相关的法规制度决定的,科学法规制度的建立,可以使问责计制度作用更有效的发挥出来,让责任追究的过程受法律保护。另外一方面是由完善的监督机制所决定的,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将管理的整个过程全部进行记录,让责任变得更加清楚明了,使责任追究过程变得更加明确。

4 强化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沟通协调能力的建设

从去年的疫情到今年的洪涝灾害,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灾害不只是某个小的区域产生的灾害事件,牵涉的范围很广,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面对自然灾害发生的严峻形势,若是单纯的依靠某个部门来完成是不行的,需要各个国家、地区、部门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因此,加大各个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途径之一。

各区域、部门间的合作,必须要对各类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整合资源时,要协调好处理好各区域、部门间的关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坏他人的利益。因此,在资源整合时,必须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指挥机构,这样,既可以保证相关指令及时传达,又可以处理好各区域、部门间友好合作的问题。所以,需要构建权威性强的指挥机构,一旦出现自然灾害,该机构可以及时整合资源,组织有关机构,实现跨区域、部门的协作。当然,要实现各区域部门间的合作,单纯依赖于应急部门的部署是达不到实际要求的,还是需要各区域、部门间的自觉合作,沟通,及时处理好自然灾害问题[5]

5 加大地方应急宣传教育,提升大众对自然灾害事件的认识

加大应急宣传教育是进行应急管理的前提,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对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过程等相关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自然灾害的不稳定性、破坏性,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关键因素。对自然灾害了解不透彻,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加大应急宣传教育,是预防和降低灾害损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了可以在学校设置有关安全、逃生方面的课程外,地方政府还要定期向大众宣传安全防范、如何自救等方面的知识,并组织培训,以提升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尤其是对一些人口比较集中,人流大的区域,如商场、车站等区域需要重点进行灾害应急教育,可以进行模拟训练、实战演练,以此提高大众自救能力和抗灾信心。

结束语

总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机制,加大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设力度等,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凌峰,丁雨薇,等.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6,12(35):180-181.

[2]曾琪.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湘潭大学,2017,8(02):272-321.

[3]张同凯,张顺,等.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组织合作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2016,6(24):493-569.

[4]孙鹤,方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8,10(09):128-210.

[5]蔡向阳,郑柏松.地方政府应对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机制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6,10(24):49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