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

米彩霞 吴静惊 王银萍

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病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7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早期活动护理,对两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各自为97.9%、84.8%,组间行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别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护理可显著提高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病情康复,具有在临床中进行全面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重症呼吸衰竭;早期活动护理;康复效果

重症呼吸衰竭属于临床ICU常见的综合性疾病之一,目前首选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长期进行机械通气容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延长撤机时间,增加撤机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恢复不利,严重者会出现依赖呼吸机的情况。故此,临床方面主张为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活动,以缩短机械通气的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93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7例)。对照组:男患者25例,女患者21例,年龄52-83岁,平均(68.2±4.5)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5±0.7)年;试验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0例,年龄53-84岁,平均(67.8±4.6)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6±0.8)年。两组对比基本资料,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能够给予本次比较。

    1. 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具体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日常基础护理,简单介绍疾病知识,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抚慰,保证其身心状态良好。实施早期康复活动的为试验组,具体包括:①协助患者对体位进行调整,主要选择半卧位、坐位,以促进肺部扩张。若患者同时伴随昏迷症状,需将其头部向一侧偏,防止呼吸道分泌物对气管造成堵塞。若患者有痰存在,需教会其深呼吸得技巧和方法,对其呼吸形态加以纠正,改善气短、喘息等临床症状,指导患者主动且有效的咳嗽,手掌顺着支气管走向对胸壁进行叩击,若有必要,可进行机械通气,及时排出呼吸道痰液、分泌物等,加强呼吸机功能康复锻炼,维持呼吸道畅通无阻;②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及运动耐受程度,为患者进行适度、适量的运动方案,以便对耐力、心率等进行改善,在护理人员的全程指导下,患者通过手持重物或使用体操棒活动肩部,达到促进上肢活动的目的,提升肢体活动能力。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进行活动锻炼,按照2-3次/d的频率进行抬腿训练,站立姿势需要保持5min左右,手扶步行车进行行走练习,10min/次,逐渐向无外力辅助的独立行走锻炼进行过渡。运动可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促进体内生理变化,提高摄氧量,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念,将相关功能训练技术教给患者,增强其自我护理意识及能力;③呼吸衰竭需要漫长的治疗,长期处于呼吸困难的状态中,患者难免会有焦虑、昏睡、喘息等情况出现,休息、睡眠都会受到影响。护理人员协助其开展早期康复活动时,必须理解、同情、支持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尽量让患者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评估其心理动态,保证温和、耐心的服务态度,促进护患间的交流,以免其出现行为异常、心理障碍。

    1.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昏睡、紫绀、呼吸困难、抽搐、喘息等)完全消失或改善程度≥80%,神经精神障碍情况完全达到正常标准,此视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介于50%-79%间,神经精神障碍控制较好或改善明显,此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49%,神经精神障碍无变化或加重化,此视为无效[2]

    1.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计数资料的描述运用(%)表示,行比较则用x2检验,P<0.05可证明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同试验组进行总有效率的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别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对比康复效果[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46)

24(52.2)

15(32.6)

7(15.2)

39(84.8)

试验组(n=47)

27(57.4)

19(40.4)

1(2.1)

46(97.9)

x2




5.0663

P




0.0243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生理、病理改变及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综合征,主要症状为紫绀、喘息、呼吸困难、神经精神障碍等,其会极大的损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3]

针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为促进重要脏器功能尽快恢复正常,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微循环功能,需要辅助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活动有利于促进患者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的恢复,提高机体活动能力,防止长期制动或长时间进行机械通气导致神经肌肉萎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及预后[4-5]

本研究中,两组行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P<0.05。从而可见,早期活动护理可显著提高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病情康复,具有在临床中进行全面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琳.早期康复活动干预对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2440-2442.

[2] 胡细玲,陈妙霞,吴本权,李铁花.早期康复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03):26-28.

[3] 孙俊丽,辛可可,冷承慧,葛建琳.早期康复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0):1888-1889.

[4] 张艳.早期康复活动对呼吸衰竭患者血氧分压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08):1268-1270.

[5] 郑飞玲,黄少华,林阳娣.早期康复活动对ICU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