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预警管理体系,保障患者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建立预警管理体系,保障患者安全

沈栏

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保障患者安全是各级医疗机构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阐述了预警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对建立预警管理体系以保障患者安全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预警管理体系;患者安全;建议;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与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患者安全是指在患者接受诊疗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系统性、预防性的措施,降低医疗过程中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使患者在医院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维护患者的安全状态。

一、患者安全的概念

1、衡量患者安全的依据。衡量患者安全的依据是卫生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常规制度,这是医院和医务人员都必须遵循的规则。由此引出患者安全的定义是在患者接受诊疗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外,对患者机体、心理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不发生医务人员在执业允许范围外的不良行为的损害和影响。

2、患者安全的内涵。患者安全的内涵应包括技术、管理、心理安全三方面。其中,技术安全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不发生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误诊、误治及相关损害。管理安全是指不发生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意外伤害,如碰伤、跌倒、搬运意外及其它意外伤害。心理安全是指不发生由于不良医疗行为导致的心理及精神损害。如由于保护性医疗制度执行不好,沟通不当给患者带来的担心、疑虑、恐惧甚至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医务人员的着装仪表,医院的建筑物颜色,环境及噪音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3、患者安全的本质。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基本职能,是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评价医院的核心标准,也是医院永恒的目标追求。要求获得安全保障是患者的基本权益,维护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意权和健康权是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因此,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基本责任与患者基本需求的共同体现。

二、预警体系构建原则 

1、实用性与预测性原则:预警机制建立的目的是要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提前、准确的预报。 

2、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要求监测指标具有先进性,监测对象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遗漏任何环节。 

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反映患者自身的特点,准确、客观地反映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从易于理解、取值、计算、预警的角度出发,确定能如实反映患者自身安全的指标。

三、患者安全与预警管理体系建设思路设计与建议

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进行《患者安全立法》专题研究。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的特征,以及立法体制的特征,采取立法研究的方法,进行《患者安全立法》专题研究。确定患者安全立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内容,患者安全活动、患者安全评估系统等相关术语的定义,自愿报告者的权利和接收报告者保密的义务,患者安全数据库建立的法律支撑,政府支持和技术支撑,为培育患者安全文化、鼓励患者安全科技创新、设立患者安全组织和开展患者安全活动、规范患者安全风险监管创造法律环境。

2、多种措施促进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和预警管理系统的完善

1)研究制定患者安全事件信息要素功能。制定患者安全事件信息系统要素功能,使其具备:①安全信息收集功能,及时收集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②安全信息的分析、分类功能,对收集的安全事件信息进行分析,一方面针对事件发生的专业、事由、对象等因素做出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安全事件发生经过的分析,判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形成定性分析报告。③信息反馈功能,做好事件的处理,利用报告的信息平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反馈信息,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干预。

2)确定患者安全事件优先行动领域。根据安全风险因素调查分析和事件分级标准,确定患者安全事件优先行动领域,比如严重伤害警讯事件,重大或异常医院感染事件,药/械使用安全事件,危重症患者识别与响应事件等。

3)开展高风险学科临床预警监测及干预控制工作。建立临床风险监测及干预控制机制,对不同维度和环节的风险源进行识别预警,建立规范化技术操作流程,持续开展临床风险管理安全技术操作研究,开展临床风险管理与技术操作培训,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患者安全报告监测运行环境。

四、保障患者安全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升防控意识。医院应充分认识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文件共享、专题培训、宣教等形式,经常性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意识的强化教育,将保障安全作为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大力推进,从而不断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医疗操作。

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存在已久,但一直存在医务人员报告积极性不高、报告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医院应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制订安全有效的医疗操作规范,从源头防范风险发生,加强临床路径建设,规范诊疗过程,减少过度医疗,进而提升患者安全。另外,建立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3、重视信息化的手段,加强预警防控。

不是所有的不良事件都会上升为纠纷事件。若医院能重视患者安全体验,及时了解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在治疗或处理过程中加快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为此,医院可购置科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作为专业医疗软件供应商的核心产品,科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能帮助医院完善医疗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和流程,强化医护人员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意识,提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管控力度、处理速度和效率,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机率,进而保障患者安全。

同时,科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具备了主动监测和智能预警功能,与医院HIS、PACS、电子病历等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对电子病历、医嘱、用药、检验、检查、护理、诊疗等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并通过多途径提醒管理人员,防患于未然,以防止患者受到伤害。

此外,科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还能通过运用RCA分析工具,借助柏拉图、鱼骨图等分析工具,帮助医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并加以实施解决、持续改进和定期追踪,有效指引医院通过不断推进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和进行医疗实践改革,解决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不断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进而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潘亮.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6).

[2]叶志霞.医院护理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15(01).

[3]冯国和.风险预警机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6(03).

[4]吴茜.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05).

[5]陈廷寅.建立病情早期预警工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