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3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分析

仇多朵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分析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主要护理风险,同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方法:从我院心血管患者中抽选139例接受住院临床护理工作的患者并将其作为本文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各自患者在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事件所属类型,将其进行统计,并针对性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六个月后统计护理事件风险率,观察护理前后的护理事件风险率变化状况并总结本次研究。结果:在三个月后统计结果中得知,总计出现了753例护理风险事件,与患者例数相比,其护理风险率可计算为541.73%(753/139),在针对性对策改善六个月后统计护理风险事件中得知,其中的护理风险已经减少至28例,此时的护理事件风险率显然降低至20.14%(28/139),从整体上来看在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率中的效果十分显著,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其中所可能会产生的护理风险事件种类与数量十分多,而其中的主要风险事件因素在护理团队、医疗器械、医用药物以及患者、家属等因素居多,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注重从这些方面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风险分析;针对性对策;临床护理工作

引言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内科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通常比较大,加上心血管内科患者在近些年来数量不断增加,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显得尤为关键。对此,为了能够有效防范相关护理风险事件,应当定期针对其中所产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有效分析,并以针对性对策去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促进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提升治疗效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此,我院欲观察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解决对策,开展本次研究,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研究时间在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研究总计在此期间内接受住院护理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群体中抽选总计13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这些患者当中含男性患者总计72例,女性患者总计67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85岁,患者年龄最小的有36岁,中位年龄为60.8±6.3岁。这些患者中的具体病例状况如表1所示:

表1:患者中的具体病例状况

疾病名称

病例例数

高血压

23

急性心肌梗死

32

冠心病

25

心绞痛

15

心律失常

15

其他

29


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已接受手术治疗且处于护理观察期;在研究中未存在异常影响研究进展的相关因素;

排除标准:研究意愿不足者;合并其他科严重性疾病者;沟通交流能力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结合表1与上述两则标准,研究对象未发现异常状况,可开展下一步研究分析。

1.2研究方法

统计患者在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具体状况,并将其分类、整理,整合其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并继续统计三个月的护理风险事件状况,观察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状况,总结本次研究。

1.3观察指标

统计前后三个月内具体护理事件例数,计算护理风险事件率,并整合分析其中的比例与风险因素。

2.结果

2.1前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状况




表2:前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状况

护理风险事件

例数(n)

比例(%)

护理不周到

128

17.00

用药存在问题

98

13.01

医疗器械隐患

152

20.19

输液操作问题

101

13.41

出现输液反应

133

17.66

抽血操作问题

141

18.73

总护理风险事件

753

541.73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前三个月内未行护理风险事件对策之前,总计出现了753例护理风险事件,总护理风险事件率为541.73%,而在具体护理风险事件中,总共可分为六大风险事件,如护理不周到、用药存在问题、医疗器械隐患、输液操作问题、出现输液反应、抽血操作问题等,其中属医疗器械隐患风险事件发生率最高20.19%(152/753),其次为抽血操作问题18.73%(141/753),另外还有护理不周到、出现输液反应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普遍过高。

对此,可将表2结果整合为如表3所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表,具体如下所示:

表3:护理风险因素总结

护理风险因素

例数(n)

比例(%)

护理团队因素

370

49.14

医疗器械因素

152

20.19

医用药物因素

98

13.01

患者、家属因素

133

17.66


从表3中可以看到,护理团队风险因素最高为49.14%(370/753),其次依次为医疗器械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医用药物因素,各自为20.19%(152/753)、17.66%(133/753)、13.01%(98/753)。

2.2后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状况

表4:后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状况

护理风险事件

例数(n)

比例(%)

护理不周到

5

17.86

用药存在问题

5

17.86

医疗器械隐患

4

14.29

输液操作问题

5

17.86

出现输液反应

4

14.29

抽血操作问题

5

17.86

总护理风险事件

28

20.14


从表4中可以看到,在接受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改进之后,总护理风险时间显著降低至仅28例,总护理风险事件率为20.14%,可以看到具有十分显著的改善效果。

3.结论与讨论

3.1改善建议

(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

从这次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可以显然看到,由护理团队因素所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概率比较大,所以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十分关键。如我院护理人员流动状况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多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长并不算很长,导致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普遍缺乏护理经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无法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行针对性处理,甚至一些患者病情恶化过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护理,很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得到更进一步地演变。同时,在护理团队培训工作中,还要能够积极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很多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因为情绪缘故可能在遵医性行为上普遍较差,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足的护理人员很容易在护理行为上产生偏激现象引起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实际护理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显著的[2]

(2)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工作

护理工作离不开患者与家属之间的配合,很多时候患者以及家属们普遍认为,护理工作是护理团队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听之任之即可,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患者在产生抵触性情绪之际,实际遵医行为将会显著减少,护患纠纷事件在其中极其容易发生,导致实际护理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工作开展之前,要充分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必要的沟通工作,了解患者内心需求与心理负担,极可能与之形成良好沟通,提高遵医行为,对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3)提高医疗器械及用药规范性

在护理风险时间中,因为医疗器械使用或用药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事件也比较常见。尤其对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来讲,其病情反复,且严重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心衰、心梗等不良反应,此时护理人员应当尽快规范操作医疗器械以达到有效治疗,药物也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无论是医疗器械的操作,还是药物的使用方案,均要行严格制度,最大可能减少操作性问题的发生

[3]

(4)做好医疗器械维护保养工作

除此以外,医疗器械维护保养工作也十分关键。很多医疗器械都需要周期性维护,以便于能够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用,提高医疗器械维护保养工作质量,对于减少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几率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结论

总而言之,在实际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由于其中的护理风险事件种类比较多,作为医院,需要做好其中的护理风险因素统计工作,并从中以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以最大可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治疗安全、促进患者健康恢复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而本文研究结果即引证了这一观点,可以看到,在前三个月内的护理风险事件率非常高,而在行针对性对策改善之后,其风险率大大降低,具有非常可靠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玉.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与防范策略探讨[J]. 名医, 2020.

[2]李莉.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37).

[3]陈华.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母婴世界, 2019(10).

[4]尹逊芳.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