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3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郭伟,李权,张文玲,赵珊珊,赵宇昊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黑龙江省 哈尔滨 150028


摘要:本文从职业中毒事件存在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医务人员个体防护装备、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等方面,就职业中毒事件医务人员所应采取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与验证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职业安全防护管理体系,加强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急性职业中毒事件 医务人员 职业安全防护策略


Occupational safety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acute cases of occupational poisoning

Protection strategy study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s of occupational safety risk factors,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protection measures, existing 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occupational poisoning incidents. To construct and verify a set of standardized and systematic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personnel ability training, improve rapid response ability and technical level, and ensure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medical personnel to the maximum extent.

Key words: occupational safety protection strategy for medical staff in acute occupational poisoning events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给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威胁和挑战, 事件的应对是卫生系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个体防护是预防危害、保护人员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最后防线。

国务院于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为处理急性中毒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应对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事件本身对人群、环境和社会危害的扩大化,努力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和不易控制等特点,医务人员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医务人员发生伤害或死亡的危险是他们的3倍。因此如何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防止在进行应急救援活动时发生二次伤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颁布的OSHA标准,是在美国司法权利管理范围内推行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其中《(处理)危险废物作业和突发事件响应作业》法规,则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分级防护原则。其丰富的安全健康文化内容、严谨的安全管理哲学和科学经济的安全管理办法不仅得到了美国社会各行业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推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12年发布了《突发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人员防护导则》指导医疗卫生应急人员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中毒事件中正确地选用、合理储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人员可根据事件现场存在的危害因素和可能的接触机会,合理选择不同防护等级的个体防护装备。

2 关注要点及环节感控

2.1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2.1.1 危险因素的分类

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事故现场及其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包括颗粒物如粉尘、烟、雾和微生物、放射尘埃等,吸入体内后危害健康;还有气态物质如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汞蒸气等,有些气体具有特殊气味能很快感知,但有些则没有,还有部分气体对皮肤和眼睛产生刺激,有些有毒气体可通过皮肤吸收;有害液体物质种类也很多,如酸碱液体对皮肤有腐蚀性,一些有机溶剂不仅挥发出有毒蒸气,也会被皮肤吸收,有些液体还具有可燃性,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和体液具有传染性;还有各种火灾的现场,除高温、塌方等安全危险因素外,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和成分复杂的有害有毒气体;同时缺氧的环境也能对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危害。

2.1.2医务人员接触危险因素情况调研

5facd21bcdd9c_html_6e7c561d0c085793.png


2.2 职业防护用品的配备

防护用品的选用依据职业中毒事件中环境危险因素的种类、存在方式、环境条件等综合分析考虑。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

2.2.1 皮肤防护

2.2.1.1 防护服:一般分为四级,A级带有面罩的全封闭气密性防护服;B级全封闭非气密性防护服;C级连体式化学防护衣;D级一般工装。对具有腐蚀性气态物质存在的现场防护服有具有耐腐蚀性、高隔离效率和连体,有较好密合性等;对于非蒸发性的固态或液态化学物质,仅需要穿具有一定隔离效率的防护服即可。

2.2.1.2 防护眼镜、眼罩及面罩:眼部防护用品具有隔离和防撞击的功能。如果事件现场产生对皮肤黏膜有害或液态喷溅情况,应配备具有相应功能的防护眼镜、眼罩或面罩。眼罩对放射性尘埃及空气传播病原体也有一定隔绝作用。对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蒸气环境,应配备全面罩,因为眼罩不能做到气密。

2.2.1.3防护手套:依据手套的特性,考虑可能的接触机会,配备适当的手套,依据化学品的存在状态(气态、液体)浓度以确定手套能抵御该浓度。如有天然橡胶制作的手套可用于一般浓度无机酸但不能抵御浓硝酸或浓硫酸。橡胶手套对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尘埃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2.2.1.4 防护鞋(靴):包括防砸、防穿刺、防水、抗化学物、绝缘、抗静电、抗高温、防寒、防滑等。对酸碱和腐蚀性物质有抵御作用的防护鞋(靴),表面不应有积存尘埃的皱褶。

2.2.2 呼吸防护用品:根据气体来源分为过滤式(空气净化式)和阻隔式(供气式)两种类型。在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中,呼吸防护是个体防护的核心。

2.2.3 个体防护的选配用品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复杂的中毒事件现场的人身安全,快速有效地完成救援任务,在个人防护的基础上,选择性地配备其他防护装备或辅助装置,以供自救和互救。包括安全帽、防坠落装置、通信设备、降温背心、洗消用品、便携式氧气报警器和毒物报警器等。

2.3 职业防护等级及装备要求

在职业中毒事件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适合场所为隔离区,同时存在高水平的呼吸和皮肤化学危害的密闭或缺氧环境;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气密式化学防护服和化学防护靴;选配安全帽,通信器材、制冷背心和便携式毒物检测仪。

B级—适合场所为隔离区,存在高水平的呼吸危害,存在腐蚀性化学危害,存在化学危害密闭或缺氧环境;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非气密式化学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选配安全帽,通信器材、制冷背心和便携式毒物检测仪。

C级—适合场所为防护支援区,存在中低水平的呼吸危害,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不缺氧;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全面罩过滤式防毒面具、非气密式化学防护服或透气式防毒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选配安全帽,通信器材、动力送风式呼吸器和便携式毒物检测仪。

D级—适合场所为安全支援区,无呼吸及皮肤危害(低于职业卫生容许限值);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可无呼吸防护或者配随弃式颗粒物防护口罩、一次性防护服或隔离衣、乳胶手套;选配安全帽,半面罩过滤式呼吸器、防护眼罩和化学防护手套。

2.4开展人员层级分类培训

首先确定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原则,等级防护装备的组成、适用范围及局限性,防护装备的选配、使用和维护方法等。同时要建立培训和自查制度,确保每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和处理应急情况,保证防护装备保持良好使用状态,随时可用。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必要时建立考评机制,纳入职业中毒事件应急体系管理之中。

3.结论:个人防护装备只有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防护作用。防护装备配置后,应组织应急人员接受产品的使用培训,在了解防护装备的防护功能和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做到正确与熟练使用。各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装备的有效性,防护技术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应急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201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公室.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2013).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夏艺,夏云风. 个体防护装备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周静,孙承业. 医务人员在现场救援中的个体防护[J]. 中国临床医生,2005,33(7): 5-7.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项目 项目编号 2019-104

手机号码13845053007,E-mail: guoguo136777@163.com

通讯作者:刘旭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