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杜鹃花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许静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杜鹃花酸的药理作用,探讨杜鹃花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的68例寻常性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治疗方案的不同,对6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红霉素软膏,实验组34例患者应用Rasi成分实验室1.0~5.0%脂质体包裹杜鹃花酸(壬二酸)凝胶。观察并比较2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鹃花酸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杜鹃花酸;药理;药理学


杜鹃花酸通常是指壬二酸,是由油酸经臭氧氧化或者是硝酸氧化而得,也可通过蓖麻裂解而得[1]。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杜鹃花酸有着强效杀菌、抑菌功效,并具有平整肌肤、美白的效果。现对68例寻常性痤疮患者实施分组实验,旨在分析杜鹃花酸的药理作用、探讨杜鹃花酸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的68例寻常性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改良Pillsbury法,痤疮分级为I~III度。有散在粉刺、丘疹,伴小脓疱,10~25个,为I度;有集聚粉刺、丘疹,伴小脓疱,26~50个,为II度;粉刺、丘疹,伴小脓疱,超过50个,面部、胸部有5个以下的结节,为III度[2]。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过敏史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中途退出、临床治疗不全者。根据用药治疗方案的不同,对68例患者进行分组,各3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12~31岁,平均(20.62±3.57)岁;I度10例,II度15例,III度9例。实验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14~31岁,平均(20.54±3.65)岁;I度8例,II度16例,III度10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红霉素软膏进行治疗,实验组应用Rasi成分实验室1.0~5.0%脂质体包裹杜鹃花酸(壬二酸)凝胶进行治疗。皮肤清洁、擦干后,用消毒棉签将适当药物涂于患处,每天1次,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等炎性损害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炎性损害减少95%以上,为痊愈;炎性损害减少60%以上,为显效;炎性损害减少20%~59%,为进步;炎性损害减少20%以下,甚至增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数/总例数+显效数/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肿胀、灼热、瘙痒、红斑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示,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的时候采取的是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的时候采取的是t检验。评估标准:当P值在0.05以下的时候,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的疗效比较[n(%)]


n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4

16(47.06)

13(38.24)

4(11.76)

1(2.94)

85.29

对照组

34

10(29.41)

12(35.29)

6(17.65)

6(17.65)

64.7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n

肿胀

灼热

瘙痒

红斑

发生率(%)

实验组

34

0(0)

1(2.94)

1(2.94)

0(0)

5.88

对照组

34

1(2.94)

2(5.88)

3(8.82)

1(2.94)

20.59

3.讨论

从药理学角度考虑,第一,杜鹃花酸可对皮肤部位的需氧菌、厌氧菌起到抑制、杀灭的作用。经试验发现,杜鹃花酸连续局部应用2~3个月,可显著减少毛囊内丙酸杆菌属、皮肤细菌的数量。提示,杜鹃花酸可起到抗菌效果。第二,杜鹃花酸局部应用,可以减少皮肤表面的脂质成份、游离脂肪酸。不管是痤疮病人,还是健康人群,杜鹃花酸均可以发挥抗皮肤角化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在于,杜鹃花酸能够对丝状角蛋白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避免毛囊角化过度现象的出现。第三,杜鹃花酸可以选择性地抑制异常黑色素细胞的过度活性。所以,杜鹃花酸局部长期应用,可有效降低皮肤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延缓老年斑出现的效果。但有研究发现,杜鹃花酸无法去除正常皮肤的色素[3]。第四,杜鹃花酸还有着抗细胞毒作用、抗细胞增殖作用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在于,杜鹃花酸能够阻断细胞DNA的合成,还可以切断线粒体呼吸途径。

从药动学角度考虑,健康人给予10克杜鹃花酸静脉滴注、80分钟内滴完,滴完之后血浆峰值达到600毫克/升,16分钟后便可以下降至100毫克/升;一次性给予0.5~5克杜鹃花酸口服后,2小时血浆峰值为6~75毫克/升;同位素C14标记杜鹃花酸,口服给药,12小时后药物吸收,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其中肝肾组织中浓度最高,96小时后,脂肪组织中的浓度逐渐升高。给予杜鹃花酸局部应用时,皮肤吸收程度主要取决于基质,杜鹃花酸的基质为水包油乳膏时药物吸收率约为3.0%,基质为聚乙二醇时药物吸收率约为3.6%,基质为凝胶时药物吸收率约为8.1%。因此,一般情况下,是将杜鹃花酸制成凝胶,以提高药物吸收率。杜鹃花酸主要是经过肝脏代谢,部分以原形经尿液排泄。

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杜鹃花酸凝胶,对照组应用红霉素软膏。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71%,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59%。提示,杜鹃花酸治疗痤疮,可有效减少粉刺、丘疹、脓疱的数量,且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杜鹃花酸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琳,陈雅蓝,黄荣.杜鹃花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功效评价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9,42(01):27-30+52.

[2]朱琬莹,曾建立,杜泽学.壬二酸生产工艺进展[J].石油化工,2019,48(04):411-418.

[3]王盈.含有透明质酸的壬二酸纳米乳的研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50(0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