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渭南水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7
/ 5

关于渭南水的思考

阮光民

渭南市园林处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陕西省渭南市地处半干旱地区,属于资源性中度缺水城市,加之长期以来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出现了地表水资源量总体较少,分布不均,地下水资源开发不合理,直至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本文主要对渭南需要多少水、渭南有多少水、水从哪里来、怎么办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对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指导。

关键词:渭南;水资源;紧缺;节水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而后,几经废立,1984年改为县级渭南市。1994年撤销原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二区、一县级市、一省直管市、七县,总人口538万人。现主城区主要位于临渭区和高新区,本文也主要是针对主城区未来发展对优质水需求的思考。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的发展,渭南城市也在不断长大,未来预期到2030年达到118万人左右的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资源—水就十分的重要,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定了要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优质的水做保障。本人生于斯,长于斯,以后也将终于斯,曾在水务系统工作,对渭南城区周边的水系做过详实地察看,所以对渭南城区的发展、尤其是水很是关注。工作之余特做如下四方面的思考,虽不敢言文之错对,可能还有失偏颇,但做为思考性的探索也不失为一种关切,希冀能给渭南的发展、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渭南需要多少水

     目前,渭南主城区建成面积大约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2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122482人,中小学生8.4万人,高校四所5万人,医院床位数4571个,各大宾馆平均每天住宿人数4405人,用餐人数7510人,最大工业用水企业为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其他个体企业346个(以上数字为渭南统计年鉴2018年底统计数据)。城市用水主要分三类: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公共事业用水及工业用水。

     目前供水情况:城市供水由渭南市水务集团承担,主要提供市民生产、生活用水。分为南、东两个水厂,供水范围西到渭清路,东到老城街,北到双王大街,南到汉马街。南水厂位于城区南部站北路中段,水源地为处于秦岭北麓的涧峪水库,位于主城区东南的华州区,离主城区约二十公里左右,设计能力4万方(吨)/日,现最高日供3.8万方(吨),主要供水区域为东风街以南;东水厂位于乐天大街东段,水源地为地下水,有水源井19眼,设计日供量2.6万方(吨),最高日供2.5万方(吨),主要供水区域为东风街以北。两厂合计全市日最高供水量6万方(吨),全年最高2000万方(吨)(以上数字来自渭南市水务集团)。高新区建有自己的供水系统,采用地下水日供水能力可达到2.5万方(吨),目前年供水量500万吨(以上数字来自高新区)。环卫、园林等公共用水除环卫道路洒水使用部分中水外,其余都是自来水和自备井,部分城中村和单位还有少量的自备井,总计主城区全年实际供水量2500-3000万方(吨)。

渭南城区工业用水主要是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独自采用沋河水库水源,每年800—1200万方(吨)(以上数字来自沋河水库管理处)。

     未来需水情况:按照2016年渭南发展规划,未来渭南规划形成“一城三区三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2平方公里以内;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3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5平方米/人。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80万人;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18万人(以上数字来自渭南市城市2016-2030年总体规划)。

     那么要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多少水?有两种测算办法,一是依现在实际供水量测算。目前中心城区和高新区人口50万人左右,年需供水最多2500-3000万方(吨)。依照规划,渭南中心城区末来发展为118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要比现在翻一番还要多。用水量也翻一番,在年用水2500-3000万方(吨)基础上增长一倍多达到5000-6000万方(吨)。

第二种方法是按照国家中等城市用水标准计算,关中地区城市居民用水为110升/天,118万居民生活用水年需供水4416万方(吨)。以其他公共用水系数为总用水量的20—30%计算,主城区共计需水最多6300万方(吨)。

    综上两种测算方法,所需要水量差距近1300-300万方(吨),主要原因是居民实际用水量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若按最高标准差距不大。按照规划,中心城区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城中散落分布的工业用地,也意味着中心城区不再有大的工业用水需求。渭南主城区未来发展最多年需要6300万方(吨)生活及其他公共用水。如果渭化集团不搬迁,加上渭化的1200万方(吨),每年总共需要约7500万方(吨)水。

     但实际我们需要多少水呢?按照2016年的规划,2020年主城区供水设施能力49.6万立方米/日,2030年中心城区供水设施能力达到67.1万立方米/日,全年需要2.4亿方。如果以渭南统计年鉴2018年底统计数据来看,常住人口49.2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2020年要达到80万人口是有很大的困难,2030年达到118万人的城市更是不可能的。再通过对渭南中心城区过去2015到2018年近五年的人口分析,2015年常住人口42万多,2016年45.9万,2017年42.3万,2018年42.7万,加上最多10万的流动人口,主城区基本上维持在50-55万左右(以上数字来自临渭区2018年统计年鉴),增量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理性的分析,渭南是一个人口输出城市,所以中心城区未来10-20年内人口增长不会有大的变化。以每年增长一万人测算,未来10-20年渭南中心城区人口最多在70-80万。综上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未来主城区的需水量大约在4500万方(吨),远远低于规划的2.4亿方(吨)需水量,这对我们解决中心城区饮用优质水这个问题来说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数据支撑。

     主城区五年来人口的不变与变化,同样给我们一个提示:要对我们的规划进行适度的调整,尤其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垃圾、污水等的处理,公共卫生、教育方面投入等。我们的城市到底多大最合适?还需要政府认真的思考。

二、渭南有多少水

  算清了渭南需要多少水,就要看看渭南有多少优质水可用。因为本文主要讨论思考渭南城区饮用优质水的问题,所以计算渭南水量以渭南主城区南部的秦岭北麓山区地表水为主,分为三个方面:1、降雨量;2、蓄水量;3、用水量。

  1、降雨量

   降雨量是用水的基础和根本。渭南城区南部秦岭山区主要由临渭区和华州区两块组成,年平均降雨量800—900mm,城区年降雨量基本维持在580-600mm左右。

   临渭区:秦岭山区西起零河上游的蓝田区厚镇,东到赤水河上游箭峪水库,山区面积和丘陵沟壑区156.8平方公里,加上南部清峪水库坝址以上流域53平方公里,合计209.8平方公里。

   华州区:南部大多位于秦岭山区丰水区,西起临渭区箭峪水库,东至方山河华阴界,总流域面积1006平方公里,两区合计1215.8平方公里。

    按照降雨量计算办法,每毫米降雨量一平方公里全年为0.1万方(吨)水,秦岭北麓山区全年降雨量800—900mm,每平方公里全年80—90万方(吨)水。

    临渭区境内:209.8×(80-90)=1.67-1.89亿方(吨)水。

    华州区境内:降雨量同样方法计算:1006×(80—90)=8亿—9亿方(吨)水,可谓渭南水塔。

    两区合计渭南城区南部秦岭山区全年降雨量9.67—10.89亿方(吨),但多少能形成径流才是关键。按秦岭北麓平均400mm径流深计算,根据F-R相关方程:

R=(W/F)×(1/1000) (R:径流深;W:径流总量;F:流域面积) 。

径流总量W=R×1000×F=400×1000×1215=4.86亿立方(吨)水。也就是说每年有近五亿吨水是可以蓄起来加以利用的。

   按照关中地区的降雨特点,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为光、热、水集中的高峰期,盛夏多雨,易发生暴雨,形成有效径流。秋季携带暖温海洋气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西伯利亚蒙古变性冷气团逐渐南侵,前秋雨季盛行,也易形成有效径流。所以关中地区降雨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5、6、7、8、9等月份,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近三亿方水,这也是我们可利用的水量。按照重要生态区40-60%、一般生态区20-40%、最低不低于10%的生态需水量来计算,平均按20-30%标准拦截蓄水,可直接蓄水近2.1-2.4亿方(吨)。也完全能满足渭南主城区未来10年118万人每年6300万方(吨)水的需求。

    2、蓄水量

    蓄水量是用上优质水的关键。也就是我们所有水库的有效库容有多少,取决于我们饮用上优质水的可能性有多大。

   临渭区段从西到东依次有零河、沋河、赤水河,建成大小水库16座。其中小二型水库12座,总库容342万方(吨)。小一型水库4座,西王、三张水库库容在200万方(吨)左右,箭峪水库较大,总库容314万方(吨)。最大水库为沋河水库,总库容3280万方(吨),临渭区段总库容为3906万方(吨) (以上数字来自渭南临渭区水利志)。

    华州区段从西到东建成大小水库12座,蓄水工程一座。其中小二型水库7座,总库容300万方(吨)。小一型水库3座,总库容438万方(吨)。中型水库2座,麻家砭水库1155万方(吨)和涧峪水库1284万方(吨),石堤河蓄水工程,库容不到400万方(吨),全区现状总库容3602万方(吨)(以上数字来自华州区水务局)。

    两区合计总库容为3906+3602=7508万方(吨),总库容占全流域径流量4.86亿方的15.4%,年可实现供水9205万方(吨),总体利用率偏低。从目前的总库容和总供水量来看,也基本能满足主城区饮用优质水的需求。

    3、实际用水量

   临渭区:12座小型水库有两座长期淤积,失去有效库容,其他水库基本处于存水无用状态,大部分沦为鱼塘,原来的灌溉渠系等年久失修,灌溉面积几乎为零。目前可供水有两座:箭峪水库,供临渭区东西两塬及渭北部分群众用水不到600万方(吨)水;沋河水库年可供水2400万方(吨)水,大部分水供渭化集团,每年800—1200万方(吨)水,大约有300万方(吨)水供临渭区渭河以北40万群众,城区目前实际没有饮用沋河水。临渭区可供水量3000万方(吨),全区实际利用量2100万方(吨)左右,尚有900万方(吨)可利用。

    华州区:12座水库能长年实施供水的10座,其中最大的涧峪水库,年可供水量2255万方(吨),供渭南城区。目前供渭南城区1300万方(吨),尚有955万方(吨)可用。桥峪水库年供水1500万方(吨),主要供陕煤化工390万方(吨),其他农业灌溉等320万方(吨),还有780万方(吨)可用。石堤河蓄水工程,年可供水800多万方,仅供陕煤化工180万方,可利用600多万方(吨)。麻家砭水库供水量1227万方(吨),实际利用965万方(吨),可利用260万方(吨)。其他小型水库可以不计,全区实际用水量:1300+390+180+240+58+965=3133万方(吨),全区年供水量2255+1498+800+300+125+1227=6205万方(吨),6205-3133=3072万方(吨)水可利用。

    从实际利用来看,两区实际利用3133+2100=5233万方(吨)水,两区目前年可实现供水9205万方(吨),若对现有的水库进行整合,两区合计可再利用近4000万方(吨)水,也基本上能满足主城区饮用优质水的需求。如果重建清峪水库,年可实现供水量增加1300-1500万方(吨),若置换渭化工业用水800—1200万方(吨)水,更能保证主城区优质水的饮用。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两区年均降水量达9亿方,可形成近5亿方径流总量,从水量上完全能保证主城区用上优质水;在丰水期可形成2.1-2.4亿的有效径流可以蓄水,目前的水库蓄水量基本能够满足目前主城区55万人优质水的需求,要满足未来10年规划的118万人需要,还要对老水库进行改造提升,并建设新的水库;对水的实际利用率低,统筹调度,河库联通,引河入库,蓄水于库,可大大提升利用率,也能够保证主城区用上优质水。

三、水从哪里来 

    算清了水账,知道需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就要讨论水从哪里来了,分为四个方面:蓄水、留水、调水、节水。

    1、蓄水

    蓄水是关键,引河入库,蓄水于库,原则上能蓄多少水就蓄多少水,要有随时随地蓄水的意识。

     1) 清库保水。对现有淤积严重的水库进行清淤恢复库容。两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小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长期淤积。许多水库蓄水量已大大低于当初设计量。比如沋河水库加高后设计总库容3280万方(吨),有效库容1900万方(吨),实际有效库容1300万方(吨),长期淤积一千多万方。还有一些小二型水库,如牛家水库、小桥沟水库,由于长期淤积基本失去库容。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水库进行详细核查,淤积严重的给予清除,最大限度恢复原设计库容,全市两区现有水库至少恢复库容近1500万方(吨)。

    2) 修库增水。对现有的水库加高增厚,修复防漏。现有的水库由于当初施工技术、用水量小等原因设计保守。一些库容设计远远低于年径流量、来水量。如箭峪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1.4平方公里,年来水量1350万方(吨),但设计总库容314万方(吨),有效库容265万方(吨),每年近1000万方(吨)水要排走。尤其是在汛期内,为了保证安全几乎空库运行,全部排走。可以对堤坝进行适当加高,可增加300万(吨)库容,全年可提供800万方(吨)水以上。有些水库如临渭区宁家沟水库,由于年久失修还漏水,须进行修复恢复库容。

     3)建库存水。现在的水库大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原有的水库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在维护好现有水库的基础上,在水源丰富的河道上尽最大能力,建新库、大库,创造条件蓄水。首先重建清峪水库,清峪水库库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厚镇东南4公里的清峪河口,现库址为临渭区阳郭镇大王村,北距渭南市28公里,坝址以上控制面积5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45万方(吨),建成后年可供水1300-1500万方(吨)。在1967年完成设计,1970年10月1日第一次动工,1974年停工,1978年7月1日复工,后因资金未落实又停工。现在重建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资金都不应该成为问题。

    再比如华州区石堤河年平均径流量2748万方(吨),目前只有石堤峪蓄水工程,仅供陕西煤化工有限公司用水,年供水约180万方(吨),可以考虑修建石堤河水库,可提供1500万方(吨)优质水。

对于一些河道长的可同时在上游多建10-30万方(吨)的小二型水库、拦水坝,建成如糖葫芦样的珍珠串库,增加蓄水量,尽最大限度的将水蓄下、留下。

通过新建水库,可至少增加2500-3500万方(吨)水,能从根本上保障主城区用上优质水。

    2、调水

    调水是方向,原则上能调就调,能引则引,要有不惜代价调水、引水的认识。

    南水北调。将秦岭北麓南向流的水,千方百计引向北流。如清峪河发源于临渭区二郎山,向南向西汇入灞河。早在1967年就曾设计将蓝田的水调往渭南,设计了清峪水库,属于原渭南地区的南水北调工程的组成部分,启动了引清济沋工程,1981年5月5日试水成功,首次将清峪河水引入沋河上游的稠水河,由于资金没有落实停工。1970年7月20日,原渭南地区水电局主持召开了蓝田、渭南两区有关人员会议形成了《蓝田、渭南两县修建清峪水库会议纪要》。现在临渭区水务局还有当年的引清指挥部5个编制,在原库址还落实有一个看库的人,每年列支费用。

    箭峪上游也可以开凿引水隧道进行引水,位于华州区的蒿坪川河、文峪河都是年平均径流量3500万方(吨)以上的河流,尤其文峪河河道长23公里,无有任何利用,每年的水都白白流了。诸如此类的可以考虑南水北调,河库联通,互相调剂,补充渭南用水。

    东水西流。目前城区用水很大一部分,主要东引华州区涧峪水库的水,可扩大引水范围,如水量丰富的桥峪水库,年供水量1498万方(吨),仅供陕化煤化工有限公司用水不到400万方(吨),除了当地农业灌溉、农村生活用水外,近800万方(吨)水闲置。还有流量丰富的石堤峪等都可以考虑引流。在引流的同时,进行河、库连通,蓄水于库。适时调度,丰水时蓄水,缺水时互相调剂。

    通过调水、引水,年可增加近3000万方(吨)优质水,从源头上解决渭南主城区用水问题。

    3、留水

    留水是未来,尽可能多的留水,容水,涵养水源、藏水于地,要想方设法的留水。

    渭南作为半干旱地区,秦岭山区降水量相对丰富,年平均800-900mm,但降水量大多集中汛期,在5、6、7、8、9五个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由于集中降水,极易形成灾害,我们的固有思维就是将水赶快排走。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在不危害安全的情况下,将水尽可能多地留下来。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修复,使河道弯弯,能修小型拦水坝就多修,把水留下来。在南部山区和台塬地带恢复陂塘,蓄水容水,如临渭区1980年共有各类大小陂塘95处,蓄水123万方(吨),有效灌溉面积7269亩,现在基本上都不存在或者失去了蓄水功能(以上数字来自渭南临渭区水利志)。

    如在渭北实施的排碱工程,要排而不干,恢复涝池、湿地,在不影响耕作层的情况下形成一定的水面,改善小气候,增加降水量。

    同时,可以考虑在渭河河床宽阔处、不能耕种的嫩滩地,多开挖留水坑、蓄水池,拓宽河道,汛期留水,枯水期可抽沙,形成河中小湖、河中小库。一是汛期可降低水位,减轻防汛压力;二是改善小气候,也是一道美丽的景观;三是集中抽沙,从而杜绝乱采乱挖现象;四则更重要的是可大大补充渭南城区的地下水。

    通过河道修复、恢复涝池、湿地、陂塘、使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提水关井,藏水于地,以备大旱之年所用。

    4、节水

    节水要先行。我们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存在很大的浪费。所以要提倡全民节水,甚至采取硬核措施推动节水工作,要千方百计地想着节水。

     1)强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我们北方缺水城市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要点是收集雨水。主城区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按照年平均600mm降雨量,年可降水量达到2400万方(吨),60%集中在夏秋两季,有近1500万方(吨)水可收集利用,如果能收集一半的水量就足以够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公共用水。首先在各大机关单位、学校示范推行,建设蓄水池,用于各自的绿化、环卫等公共设施用水;其次是各大小区、社区,尤其是新建小区必须按照面积大小,配备建设蓄水池;最后是在城区低洼易涝地段建设蓄水池。渭南城区内涝多在夏季短时暴雨时发生,根本原因是排水管道小,对突发的降雨一时难以排走,从而形成内涝。所以要根据易涝地段的来水方向,在来水的道路两侧人行道下建设串状蓄水池,单个蓄水池不要太大,但要串联,好排好用。暴雨急急先来进入蓄水池,蓄满后徐徐排出缓解易涝点压力,留下的水作为公共用水,既解决了城区内涝问题,又可雨水再利用,一举两得。

    2)加快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目前渭南城区每天大约产生五万吨中水(数字来自市排水公司),除了很少一部分用于环卫洒水外,几乎全部排入渭河,利用率几乎为零。造成中水利用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区没有建设中水输送系统,只是在乐天大街有一条主管道,没有相应的支管道,未形成闭环,还无法投入使用。因此要尽快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如果能利用50%中水,每年就可节约近1000万方(吨)水。

     3)开展创建全国节水城市活动。教育全民树立节水意识,以创建全国节水城市为抓手,开展全民节水活动,每人每天节约一升水,一百万人一天就是一百万升,一年就是36万吨。要切实执行最严格的用水制度,推行节水器具,在各大机关单位、学校开展创建示范单位活动,树立典型,五年内建成真正的节水城市。

四、怎么办

    要彻底解决渭南主城区饮用优质水的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需要五到八年甚至十年。既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水利工程,又是一项事关全局发展的民生工程。需要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做到三结合:政府公益和市场运营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期用水与长远用水相结合。

    1、成立专班做保障。成立两个机构,一是成立渭南市优质水供应领导指挥部,市上主要领导为总指挥,下设领导小组,成员有临渭、华州、高新、经开四区和住建、水务、经发、国土、环保、秦岭办、城管、林业、农业、环卫、园林等部门。主要职责:决策、统筹、协调、保障。二是成立渭南市优质水供应投资公司,也可和市、区的水投公司合作,负责建设和运营。要实施和建设这一庞大工程,需要雄厚的资金,要积极探索发行优质水建设专项债,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还要鼓励各相关部门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成立这两个组织主要是协调好政府公益投入与市场运营的关系,既要保障公益的目的,又要良好运营,形成好的机制,确保供水、用水、正常、优质、高效。

    2、规划立项要先行。能不能立项是关键,重中之重是做好和秦岭保护的相融。坚持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原则。由经发牵头,水务配合,组织专家对临渭、华州两区的水资源进行详实勘察,尤其是结合秦岭保护条例,多方邀请专家论证,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争取进入全省十四五规划。在做好饮用优质水专项规划的同时,建议对2016年版的渭南市关于主城区的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围绕人口合理增长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来调整,科学确定未来发展规模。在城市发展上不是一味追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追求质量,越宜居宜业越好。我个人认为,人口保持在70—80万人最适宜。按照大城市的功能来完善,遵循小城市的舒适来建设,方便、快捷、不堵、不挤、安逸、诗意。

    3、分期实施保重点。使用优质水是一项庞大工程,在整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逐步实施建设。大致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引水,连通华州区桥峪水库,增加东引水量,同时扩大南水厂供水量,对涧峪水库进行农业用水和人饮用水转换,短期内保证1000万方(吨)水没有问题。对南、东两个水厂进行管网连通,东水厂进行技术、管网改造,向使用秦岭北麓优质水过渡,基本上两年内可完成,三年内主城区可基本实现饮用优质水。同时,根据用水情况关闭东水厂水源井,不是弃而不用,而是藏水于地,做好设备维护,以备大旱之年地表水不够进行调剂和补充;第二步再调水,先清库、修库恢复、增加水量。对两区原有的水库进行清修,在对主要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在上游建立小型蓄水工程、拦水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对华州区石堤峪蓄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临渭区箭峪水库加高培厚,蓄水、留水、增水,短期内实现增水1500万方(吨)的目标;第三步重点启动清峪水库的建设,五年内完成渭南的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未来渭南发展的贮备水源。在做好引水调水的同时,开展节水活动,加大中水利用,在城市建设中贯穿海绵城市理念,千方百计的节约用水。

    一个城市的发展牵扯到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渭南城区饮用优质水的问题,最后我们应该有三个基本的认识:一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水够我们用,也就是有资源;二是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无论资金和技术都不应该成为问题;三是优质水对渭南发展来说属于不可替代的唯一资源,关乎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五、结语

关于渭南水的思考也就到此打住,当然有些数据还不是十分的精准,有些判断还有待商榷,在一些有关水和水的工程专业方面还存在不少的瑕疵,甚至误区。还希望各相关专业人士能给以指正,也算是抛砖引玉,对渭南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性的启迪,也希冀大家能够一起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思考,探讨,发声,汇聚各方精英,形成一股潮流,助推渭南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登亮.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建材与装饰.2017(42).

[2]许正全,刘阳升,马超.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四川水泥.2017(12).

[3]杨莲莲,贺占胜.水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2).

[4]张国华,崔凯.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