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

黄晓英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意义,这需要认真审视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特点,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和传统劳动的区别,结合时代特点,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提高当代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高校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诸多平台或机会,如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但这些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②不少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把劳动教育功利化、片面化、肤浅化,将劳动与利益、金钱相联系,只对劳动的外在形式加以关注,忽视对劳动的育人价值;③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给当代劳动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但高校组织的劳动活动大多还是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探访敬老院等,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性,难以吸引学生,且不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 新时代劳动和传统劳动的区别

传统劳动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只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传统劳动教育注重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体力劳动,很少体现劳动中的智力发挥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更应该注重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还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活动中,发现问题,培养兴趣,启发创造,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劳育和体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磨炼意志,强身壮体,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直、善良的情操。

 三、建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进劳动体知、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依靠开展一些劳动活动难以实现,必须建构一套科学可行的劳动教育体系,用系统思维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建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和职业劳动教育相衔接,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层次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体现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特征的渐进性和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承前启后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在普及劳动教育概念、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等劳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专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学、做、悟,展现劳动风采、体悟劳动艰辛、感受劳动快乐。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相结合原则,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筹协调社会、家庭资源支持服务大学生劳动教育,把社会能人、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构建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系统性地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四、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文化进步和教育提升,传统劳动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要着力改变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被窄化、弱化,实施途径相对单一的现状;着力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突出短板;改变“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现象和劳动教育“娱乐化”、边缘化的问题;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高校优化劳动教育全系统建设;课程和实践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研究和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索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开设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教育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丰富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劳动价值认同;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融通,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辛勤劳动,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第二、第三课堂,经常性组织大学生参与无酬或少酬的普通劳动,让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中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劳动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全面准备。

参考文献

  1. 吴泽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思考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5期

  2. 袁晓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学习与科普,2019.06

作者简介:黄晓英(1969年-),女,重庆市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焊接材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