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双孔疝针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3

自制双孔疝针单部位腹腔镜手术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效果分析

姜景凯 奚玉廷 朱安之 靖勇 李博

山东省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临清 252600


【摘 要】目的:分析小儿鞘膜积液患儿治疗中应用自制双孔疝针单部位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于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鞘膜积液患儿中随机抽取80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单孔疝针组和双孔疝针组,比较组间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疤痕长度等指标差异。结果:双孔疝针组手术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和疤痕长度均短于单孔疝针组(P<0.05),术中出血量、hs-CR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单孔疝针组,P<0.05。结论:自制双孔疝针在小儿鞘膜积液患儿治疗中效果显著,该术式不仅有助于患儿各项围手术期指标的改善,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助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并且,该手术方式还能够起到缩小术后疤痕长度和降低复发率的作用,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后者良好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自制双孔疝针单孔疝针腹腔镜手术;小儿鞘膜积液;治疗效果

小儿鞘膜积液又被称为水疝,属于儿科常见病。在临床上,小儿鞘膜积液的出现会影响患儿的睾丸发育,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病情加重,甚至可能造成患儿出现睾丸萎缩,部分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对患儿日后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1]。目前,因缺乏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特效药,故外科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几年,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腹腔镜在小儿鞘膜积液患儿的手术治疗中已广泛流行,但因术中结扎时传统单孔疝针末端过于锋利,易造成术中损伤,故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患儿的术后恢复。为此,我院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双孔疝针的研制,并在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优质的效果,现总结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小儿外科接受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的80例小儿鞘膜积液患儿随机分为单孔疝针组和双孔疝针组,每组纳入40例患儿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单孔疝针组,年龄区间1-14岁,年龄中位数(4.82±3.25)岁,其中左侧17例、右侧21例、双侧2例。双孔疝针组,年龄区间1-14岁,年龄中位数(4.87±3.24)岁,其中左侧15例、右侧22例、双侧3例。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的年龄和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验证发现无意义,P>0.05,可比较。

      1. 纳入标准

①均为男童;②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均确诊为鞘膜积液;④年龄均≤14岁。

      1.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腹股沟斜疝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脏器功能异常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不符合手术指证者。

    1. 方法

单孔疝针组通过单孔疝针行腹腔镜小儿鞘突高位结扎术。常规全身麻醉,患儿取头低脚高位,于脐上缘做5mm长度的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气腹并放置腹腔镜后于患侧腹股沟区腹壁下做2mm切口,将2-0丝线对折夹带于单孔疝针上,于腹腔镜直视下逐层穿刺腹膜,线位留于体表,疝针于鞘状突上方12点处先后越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表面,并围绕鞘状突内侧穿行半圈,于6点位置刺破腹膜并将丝线置于腹腔外,原路退出疝针至鞘状突,后将疝针沿鞘状突外侧腹膜外进行半圈潜行,并于6点位置汇合,进行丝线的夹取,疝针退出后于患者腹膜外应用丝线沿鞘状突环绕一圈,最后放空腹内气体,将阴囊内的积液全部清除,对鞘状突进行双重结扎后缝合切口,完成手术[2]

双孔疝针组通过双孔疝针行腹腔镜小儿鞘突高位结扎术。患者前期准备及操作手法与单孔疝针组一致,选用自制双孔疝针[该疝针包括一体连接的针体部和针尖部,针尖部前部的横截面形状为中间宽,两头逐潮变窄的梭形,形成左右两侧倒钝的刃部。自针尖向下在针尖部前部依次设有第一针孔和第二针孔,二者的孔径均不大于1.5mm且孔边缘倒钝(第一针乳及第二针孔的孔壁与针尖部表面的接触位置采用圆滑过渡);针尖部向一侧弯由(弯的部位在针尖能的后部),使针尖部前部与针体部之间存在夹角],双孔内分别进行2-0号无损伤线和1号丝线的穿入,两端的线尾均应用蚊钳进行固定夹持。临床应用过程中,先将穿好线的双孔针刺入内环口外上方并直达腹膜外,先用双孔针在腹膜外游离末闭的内环口外侧半圈,推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在内环口下方刺破鞘状突穿入腹腔,卸下无损伤线的一头用抓钳固定,并撤针,同时抽紧单丝线,直到针尖,后对患儿腹内气体进行放空并清除阴囊积液,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3 评定标准

应用统计学软件比较组间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疤痕长度等指标差异。

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排气时间、术后hs-CRP水平(C反应蛋白)。

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阴囊水肿、腹膜外血肿。

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3-12月的随访,记录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疤痕长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比较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计数指标采用n(%)进行表示,并应用X2进行检验,计量指标则应用(`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后若P值小于0.05则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

表1显示:双孔疝针组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单孔疝针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

表1 组间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x±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恢复排气时间(h)

hs-CRP(mg/L)

双孔疝针组

40

16.24±2.67

0.92±0.44

17.59±5.27

4.35±0.33

单孔疝针组

40

19.81±3.52

1.27±0.45

22.62±5.43

2.81±0.26

t

-

5.1105

3.5172

4.2042

23.1835

p

-

0.0000

0.0007

0.0001

0.0000

2.2 并发症

表2显示:双孔疝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孔疝针组,P﹤0.05。

表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 [n(%)]

组别

n

切口感染

阴囊水肿

腹膜外血肿

发生率

双孔疝针组

40

0(0.00)

0(0.00)

1(2.50)

1(2.50)

单孔疝针组

40

3(7.50)

2(5.00)

3(7.50)

8(20.00)

X2

-

-

-

-

4.5070

p

-

-

-

-

0.0338

2.3 随访结果

表3显示:双孔疝针组的疤痕长度和复发率分别为(1.54±0.26)mm和0.00%(0/40),单孔疝针组的疤痕长度和复发率分别为(2.14±0.38)mm和15.00%(6/40),组间差异较大,t=8.2416,P=0.0000、X2=4.5045,P=0.0338。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双孔疝针组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单孔疝针组(P﹤0.05),且双孔疝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疤痕长度和复发率也均低于单孔疝针组(P﹤0.05)。得出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传统单孔疝针因只有一个针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易导致结扎操作的不便,且传统单孔疝针末端过于锋利,在术中易损伤患者的器官组织,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影响[3]。而我院自制的双孔疝针则弥补了传统单孔疝针的缺陷,双孔模式能够使术中操作更加简便,从而有助于患者手术时间的缩短,而双孔双刃的特殊结构还能够有效降低术中意外损伤的出现,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缩短和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友波. 单孔无辅助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105-106.

[2]陈锦荣,陈文有,王燕惠,叶风光,杨锋彬,简紫微. 单孔腹腔镜与腹股沟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5):153-156.

[3]代卉.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068-4070.